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人大(停止)>>代表工作>>代表风采>>正文

【视频】何其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时间:2017年11月15日 16:51   来源:   阅读:

 

 

  “烤的是疙瘩火,吃的是洋芋果”“身上一股松油味就知道是李家老林村下来的”……     

  曾几何时,老林是朝天区尤其是曾家山片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自然条件限制和封闭落后的观念加上落后的种植方式……一个“穷”字,让许多老百姓抬不起头。     

  全村160余户抱团发展,甘蓝常年种植面积1600余亩,远销重庆、上海等地,蔬菜产业户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000元,整村脱贫摘帽。7年前,这里是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     

  老林村巨变的背后,总有一群开拓者在辛勤付出,总有一股正能量在砥砺前行。李家乡人大代表、老林村支书何其林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用脚步丈量着民情民意,用行动诠释着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担当。

 

 

我回来想带老乡们“走出去”

  初见老何时,正值甘蓝丰收,他正在忙着帮村民往车上装菜。妻子刘玉琼告诉记者,丈夫是个大忙人,自家的大事是小事,别人家的小事是大事,自家的新房拖了一年还没完工。     

  6年前,何其林还在外打拼,山西搞建筑,北京支模、当小工头……常年外出务工的老何凭着勤快和一股不认命的干劲很快在建筑圈子找到了出路。刘玉琼说,在当时条件下,家里有人外出务工,生活不算富裕也略有盈余。哪知,老何每次回乡看到老乡们生活还很艰苦,憨厚朴实的何其林认为,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加之老家正在搞新村建设和蔬菜产业的大好时机,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他便决意竞选村干部,带领大家一起发展。     

  “好不容易走出山了,咋能又回来?”我说啥也不同意他返乡,在刘玉琼看来,出门务工已算是脱离“穷 ”字的最佳选择。     

  2013年12月,老林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外出打拼多年,在村民们眼中“见过世面”的何其林被选为老林村支部书记。大伙儿认为,憨厚朴实的何其林有着多年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能当好村里的“当家人”,大伙儿跟着他也有盼头。面对乡亲们的殷切希望,老何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儿,带领老林村的老乡们“走出去”。     

 

大家选我当代表,我就得豁出去干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上任后,何其林立马与村干部分析老林村的瓶颈。     

  行路难,是老百姓最大的难。“原来老林也种菜,公路没硬化,收菜的车辆进不来,一斤菜卖价要低几分到1毛钱,还全靠请人背,成本高了,收入也少。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只有把蔬菜砍倒在地里当肥料。”何其林回忆。     

以纵横交错全境的5条主线公路为主骨架,全区规划建设5条“百里新农村走廊”,串联全区200余个村落,区财政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实施“强村行动”。     

  2014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市农业局定点帮扶老林村。     

  “国家政策好,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干!”区上的大手笔和市上结对“亲戚”的帮助,让何其林看到了“奔头”。     

  “啥?水泥、沙要我们自己出一小部分,那我家不搞新农村。”听说要投钱,许多村民看见老何来做思想工作便起身就走。“我的堡坎叫你  挖的啥样了,说起就有气。”何其林的三叔因为村里修路不小心挖了他家的堡坎,一气之下阻工。一连串的问题让老何差点打了退堂鼓。     

  “硬化路和新农村,不仅要搞,还要搞好!”村民何文举回忆道,这是何其林上任以来烧的第一把“火”。本来村民们都只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何其林接下来的承诺更让所有人吃了一惊,“有钱的自己拉材料,没钱的农户我先垫付”。“老何口碑好,信誉度高,我们放心。”何其林凭在运输队伍中的好人缘迅速组织一支运输队伍拉材料进山,硬化路和新农村建设开展起来了,这一垫,就是13万元。     

  “他说修路也是给老百姓造福,对大家有利,所以他给我解释后我也就开通了,没有说了。”在听完解释后,三叔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为了能让工程顺利进行,何其林既要当好“工程监理员”又要当好“纠纷调解员”,遇到路面质量不达标,他三番五次和施工方沟通,有些村民征地修路不乐意,他苦口婆心上门做思想工作。     

  在政府的支持和老何的带领下,老林村人把泥泞的道路硬化成了水泥路,2013年底,完成硬化路13公里,2014年初,当收菜的货车开进田间地头时,全村老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趁着乡亲们的筑路热情,何其林领着大家一鼓作气,2年间,完成硬化通组公路20公里,实现硬化公路通组率100%,小农水项目竣工,治理沟渠3000米,新建30多口水井,提供饮水管道4500米。     

  “这个老何硬是得行呢,经常到我们单位要项目,不答应不走人。”市农业局驻老林村第一书记李锐说。在市、区农业局的帮助下,老林村争取到省农业厅、市交通局等部门争取村道建设、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发动帮扶部门建立党员爱心帮扶基金30万元,新建机耕道3.2公里,整治沟渠8公里,修筑堡坎1500立方米,新建文化活动阵地300平方米,完成农网改造,宽带网络已安装完毕并顺利开通……     

  “大家选我当代表,我就得豁出去干。”几年下来,何其林黑了一圈、瘦了一圈,浓密的头发稀疏了许多。“他一天光跑村上的事情,早出晚归,我也理解他,你任了这个职就是担子,要担起,我也支持他。”刘玉琼对丈夫的心疼溢于言表,阻挡他做村干部的想法却早已消失了,“看着他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情,是我感觉最好的事。”     

 

困难再大,也要实现产业转型  

  朝天区围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品牌打造,大力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产业,全力打造曾家山绿色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整个李家乡都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家山甘蓝的保护范围之内,出产的高山露地蔬菜甘蓝色泽蓝绿,叶球紧实,叶片肉厚,口感清脆,略带甜味。老林村甘蓝种植已有10余年的历史。     

  “青林村都搞得红红火火的,我们也行!”老何决定“靠山吃山”,发展高山露地蔬菜,他走遍全村202户,向村民讲述发展蔬菜产业的想法。     

  “祖祖辈辈都是种粮食,你让我种菜,你说的那事风险太大。”村民再次提出质疑。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在何其林的对接下,市农业局免费提供甘蓝种子、农膜,村民只需出工出劳。一亩可以产8000斤左右,按每斤2.5毛,每亩就收入2000元,种玉米亩收入不足500元,巨大的收入差距让众多村民跃跃欲试,蔬菜产业初具规模。     

  2014年,蔬菜价格进入低谷。“我当时急的团团转,到处联系老板来收菜,最后市农业局给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给种菜老百姓补差价,一斤补助4-5分钱,最低保证一毛钱收菜。”     

  “老林村虽然蔬菜种植时间长,但甘蓝品种单一,长期种植容易遭受病虫害导致减产。”何其林和市农业局派驻老林村原第一书记符海波又一次找到了市农业局。     

  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老林村与省农科院、市农科院合作,何其林带领群众发展高山地区“越冬蔬菜+速生叶菜”的种植模式,先后建成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片300亩、茄果类蔬菜生产示范片50亩、高山越冬蔬菜生产示范片150亩,带动全村发展蔬菜种植1200余亩,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     

  “这时候,正是平坝地区蔬菜断档期,蔬菜价格比平时要高许多。”此举不但解决了老林村冬季菜地闲置和病害问题,还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越冬蔬菜示范农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余元。     

  2016年7月,曾家山蔬菜直供澳门特区之路正式开启,满载着4个品种供澳蔬菜的7辆专用冷藏车从曾家出发,次日抵达澳门。     

  “何书记对我们很关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老百姓确实满意了。现在人均收入平均5、6千左右,上万的也有,感谢他在我们这个村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老林村村民母旭停说。     

  村民何举林说,老何心直,工作逗硬,对老百姓好。     

  在老何的带领下,老林村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31人,人均收入2000元的贫困村,发展到今天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顺利通过了国家2016年脱贫验收。     

  我的中国梦就是把老林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十九大报告讲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同步奔小康。”……听了十九大报告,老林村活动中心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作为一名党员和人大代表,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也希望老百姓把产业做大做强,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作为一名党员和村干部,自2011年当选为乡人大代表以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何其林先后提出近20余条意见建议,涵盖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脱贫只是开始,小康才是目标。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火热,“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品牌效益逐渐凸显,老何更加清晰地看到老林村蕴含的发展机遇。

  谈到未来发展,老何说,后一步,我的“中国梦”就是在乡村旅游上做好文章,带领老百姓把老林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凤来)     

 

下一条:【视频】蔺丽苹:带领群众奔富路

分享到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