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朝天要闻>>正文
分享到:

“小农水”建设的“朝天经验”

时间:2015年09月11日 08:54   来源:广元日报   阅读:

“长藤结瓜”满山爬引来清流泽万家

——“小农水”建设的“朝天经验”

  近年来,朝天区因地制宜,在全市率先探索出解决山区群众灌溉用水新方式,通过采取整治山坪塘、新建及维修提灌站、石河堰、蓄水池等水源工程,并配套小型渠道建设,采用“长藤结瓜”的“小农水”模式,建成一处处“微型灌区”,形成水源稳定的灌溉体系,基本解决了“旱山村”灌溉难问题。

  被扼住的命脉:“贫困村”因水致贫

  ——年年种地,年年抗旱,缺水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是曾经朝天多数农户生存的真实写照。

  朝天地处川陕结合部,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之称,境内山地地貌占91%以上,耕地面积仅为幅员的10%,山地地势起伏剧烈,地面高差大,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达75%。一遇暴雨,迅速汇流,往往山洪成灾,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无雨期间则沟道常常干涸,山地因水源不足而出现干旱。

  “以前没有水,种的都是‘望天田’,吃饭全靠天,日子穷得莫法说。”说起以前日子的艰难,东溪河乡三龙村村民罗德刚直叹气,“种地灌溉莫保障,村里90%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地也大部分都荒了。”

  罗德刚所在的三龙村,位于半山坡上,地貌以山丘深沟为主,90%以上的土地属山地,土壤保水率差,雨过水走,水资源十分匮乏,是靠天吃饭的典型旱山村。因水而贫,为水而困,多年的缺水生涯让三龙村村民吃尽了苦头,解决用水难题,成了全村村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而像三龙村这样的旱山村,在朝天是普遍现象。如何防住水、留住水,疏通农田的“毛细血管”,保障基层水利的“肌体健康”,无疑成了朝天区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

  建最优的体系:“长藤结瓜”小水大用

  ——“长藤结瓜”式供水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各种水源,也能最大限度扩大灌溉面积。

  如何将旱山村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帮助群众彻底摆脱“等雨植禾,靠天吃饭”的历史?今年初,朝天区以东溪河乡三龙村为试点,打响了“小农水”攻坚战。

  “山坪塘是瓜根、输水管网是瓜藤、一个个蓄水池是小瓜”。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朝天区大胆探索创新,决定在三龙村建立一个留得住水的立体抗旱防涝体系。那就是整治山坪塘和新建维修水渠、蓄水池,塘连渠、渠连池,构建“长藤结瓜”式的网状蓄水系统,从山顶呈梯度衍射至山脚。

  利用下雨天,通过整治的山洪沟和引水渠先将地势较高的山坪塘蓄满水,多余的水,通过渠道流淌到地势较低的池塘存蓄起来,池塘蓄满水后,多余的水又通过出水渠,流淌到下面的池塘……

  新建3座山坪塘、26口蓄水池、4.44千米渠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朝天区坚持“规划民评、方案民选、内容民晓、工程民建、财务民审”;做到“七个强化”:强化程序管理、强化建设管理、强化质量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强化验收管理、强化建后管理、强化宣传管理;实现“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朝天区水务局局长杨清明介绍,这种“小农水”建设模式,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实现了科学蓄水、用水,真正做到“把山上的水留在山上用、今年的水明年用、小水攒成大水用”。

  谋未来的希望:水润田畴硕果飘香

  ——水,正让更多的山区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这里的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

  9月10日,冒着沥沥秋雨,记者走进三龙村。近来,连续暴雨给许多地区带来灾情,但三龙村近千亩农田却安然无恙。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说,新建的“长藤结瓜”式“小农水”,不但能缓解旱情,更是大雨天农田的“保护神”。

  原来,三龙村“小农水”建设之初,就对干渠按照排洪流量设计,对边坡进行了衬砌加固,沿途设置了合理的分洪闸,洪水从分洪闸流入排水沟,有效防止了洪水造成渠堤倒塌、冲毁农田、损毁农作物等现象的发生。

  三龙村党支部书记罗德芳言语中更是透露着无比的感激和兴奋:“‘小农水’建成后,土地既不怕旱,也不怕涝。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有的准备种猕猴桃,有的准备发展食用菌,有的准备搞养殖,生活又有了新奔头。”

  据了解,去年以来,朝天区在旱山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全面推广“长藤结瓜”的建设模式,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采取管道引水、沟渠引水、提水站提水3种方式将水源点的水引到相对较大的“瓜”(水库、坝塘或总水池),然后再通过建设供水管网将水送到池塘或千家万户,从而形成了“藤”连“瓜”、“瓜”连“藤”的供水管网,达到了“水能蓄、池相通、沟相连、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高效农田水利系统,30个旱山村、缺水村蓄上了幸福的“小农水”,直接受益人口达2.09万人。

  邓国波 记者 向德孟 张敏

 

上一条:我区率先启动创业板行动计划
下一条:我区召开第3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