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黄强:坚决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重任 在“振芯铸魂固根”上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时间:2021年10月11日 08:30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鲜明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全面发出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军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军工大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指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了“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前所未有地打开了四川发展空间。2021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创新发展作了专门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省政府配套制定了“科技创新十条”政策。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牵引力、原创力、支撑力、竞争力、聚合力、保障力为抓手,在“振芯”上创新突破,在“铸魂”上砥砺精神,在“固根”上厚植土壤,坚决扛起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坚决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牵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川拥有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3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8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

四川将发挥这些大院大所大学优势,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需突破领域,系统谋划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力打造“排头兵”,发挥军工优势,争创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加快建设大型低速风洞、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预备队”,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建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生力军。大力打造“集团军”,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效率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生物医药、现代交通等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网络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不断构筑战略科技力量的坚实支撑。

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原创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聂荣臻、钱学森等带领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自力更生造出了“两弹一星”。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被别人卡住“脖子”。

四川将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继续为国家争光争气,既解决“卡脖子”又锻造“杀手锏”,练就更多“独门绝技”,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一方面,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过去很多科研走的是跟踪模仿道路,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现在需要更加注重正向设计,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允许“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我们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围绕量子科学、物质结构等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加强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推出更多有价值、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开展集成攻关。四川产业基础扎实,农业“10+3”、工业“5+1”、服务业“4+6”体系完善。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航空与燃机、钒钛稀土资源、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制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0年,四川拥有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60家,是2015年的3倍;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7.4亿元,是2015年的2.3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创新。

四川将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一方面,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给予支持。实施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奖补政策,促进重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实现就地转化利用。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反向倒逼企业创新。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结合企业单位投资强度、营收产出率、产值能耗等指标,促使企业在优胜劣汰中提高创新能力;健全园区企业退出机制,在环境容量、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差异化配置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彻底整治“散乱污”企业,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离不开富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我们将大力吸引培育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始终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创新队伍培育、专利技术维护,引领企业向创新高峰攀登。

以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00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71万人。

四川将紧紧抓住把人才“育出来、引进来、用起来”三个关键环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以更实举措培育人才。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增设国防科技领域人才专项,对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国防科技领域等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项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天府工匠培养力度,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以更好服务引进人才。实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天府高端引智计划,优化外国专家来川工作服务,落实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政策。拓展“天府英才卡”服务事项,完善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让来川人才安心创业、顺心工作、舒心生活。以更大力度用好人才。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创新团队的科研立项、经费支持和团队核心成员的职务职称、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事项。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导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

以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中央把成渝地区列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之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让四川更好畅联“一带”和“一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实现“两场一体”运营,架起了与全球更好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空中丝绸之路”。

四川将牢固树立世界眼光,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构筑高效能开放通道枢纽、培育高能级开放市场主体、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营造高标准开放发展环境制定“开放发展十条”政策,大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好对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紧盯“点”。下好创新“先手棋”,支持省内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在国际枢纽城市落子布点、抢滩布局。发挥中国—欧洲中心对欧综合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成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国家层面中欧创新合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中欧协作合作网络。抓住“线”。争取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合作朋友圈,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科技合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科技合作,联合重庆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拓展“面”。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跟进研究世界前沿科技,鼓励市州参与进博会、服贸会、高交会等国家级展会,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人员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依托国际合作园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载体,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保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四川作了一些探索,以“小切口推大改革”进行机制创新。比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全省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企业投资近70亿元。这项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

四川将深耕机制创新“试验田”,为国家作出更多示范、探索更多经验。摒弃“等靠要”。主动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观念更新走出发展新路。小切口、大纵深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生产回报设计研发的合作机制、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以权益保障为纽带的转化机制,形成探索、预研、研制、生产的良性循环。奋力“比学干”。对标一流,取长补短,对看准的科技项目和创新技术,简化程序、优化机制,咬定青山不放松。干“点穴位”的事,抓住关联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联合争取、协同实施机制,力争落地一个就带动一片。勇于“闯创试”。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让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百年风华正茂,百年奋斗不止。我们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接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楷模为国建功的无上荣光,强化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坚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意识,引导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上一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彭清华会见张炜汪劲松并共同见证协议签署
下一条:四川省2021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