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中共广元市委关于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

时间:2024年01月03日 11:42   来源:广元日报   阅读:

中共广元市委关于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

(2023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元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广元市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就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领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广元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鲜明强调到203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明确要求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时,对乡村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这些重要指示,系统阐明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历史方位和重点任务,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广元是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小城市带大农村特征鲜明。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努力奋斗,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城市空间进入加快拓展期、乡村振兴进入加紧推进期、“四化同步”进入加力提质期、城乡发展进入加速融合期。当前,广元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48.5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正加速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迈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也存在不少短板;县域经济总量偏小,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不足,城乡要素流通不顺畅,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还不高。

新时代推进广元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关键在产业。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是充分发挥广元产业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打造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提升全市产业承载、要素集聚、就业吸纳、人口吸附的能力,推动产城人全面融合;有利于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发展活力,做大经济总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坚持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元提供坚实支撑。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1345”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做优主城、做强县城、做活城镇、做美乡村,推进城乡产业融合、设施融合、要素融合、治理融合,努力走出具有广元特色的革命老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三)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强化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突出重点。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围绕“兴产业、优服务、活要素、强治理”,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要素配置、基层治理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格局。

——坚持分类施策。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强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三区三线”管控,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护乡村文化根脉,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目标任务。到2027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基本建成,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广元特色的革命老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形成,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构建。具体实现“五个更加”目标:城乡产业发展更加兴旺,县域产业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产业留人成效充分彰显。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主城区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县城功能品质持续改善,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要素流通更加顺畅,“人地钱”等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活力全面激活。城乡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构建。城乡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到2035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面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基本形成。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一)壮大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经济“挑大梁”,构建“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再造一个“工业广元”。突破性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实施“百企千亿计划”,举办中国绿色铝产业发展大会,做强中国西部(广元)铝锭贸易中心,加快推进西部再生铝贸易中心、中再生云平台和铝锭期货交割库等项目建设。聚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瞄准高纯石英砂、玻璃新材料、硅能源材料等重点方向,加快通威工业硅、鑫利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基地。强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加快中煤广元煤电一体化、新疆广汇煤炭储备基地、新疆能源西南煤炭储备基地、天然气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旺苍、苍溪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和建设工作。全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办好中国西部(广元)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大会,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打造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特色天然饮用水之乡、川陕甘渝食品饮料及预制食材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建材家居、机械电子、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行动,争创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民营百强企业,支持企业上市。推动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工业园区拓展扩面和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推动“亩均论英雄”、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盘活低效和闲置厂房,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效益。支持青川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筹建硅基新材料新技术创新中心。鼓励各县(区)竞相发展工业,培育县域百亿产业集群,支持创建全省工业强县(区)和制造业先进县(区)。

(二)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统筹发展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保障性产业和茶叶、猕猴桃、核桃、肉牛羊、土鸡五大百亿重点特色产业。注重整体规划,各县(区)按照“一区两片四全域”空间布局,做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构建全链融合发展新版图。实施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行动,坚持市县乡村四级同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形成大园带小园、一园带多园,园园连成片、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创建一批国家级、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强村。深入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数字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持续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烘干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耕种防收销”社会化服务广泛覆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广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入股合作、服务创收等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创建全国消费帮扶产地示范区,积极构建“广供成都”“广供杭州”等国内外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

(三)构建优质现代服务业体系。做强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商业贸易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推进景区“二次创业”,加快剑门关翠云廊景区提质扩容,推进米仓山、昭化古城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曾家山、唐家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利州区、昭化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创新举办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广元)女儿节等节会,全面开展“坐高铁游广元”“坐飞机游广元”、古蜀道徒步游等活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争创一批省级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以建设“一区两中心两基地”为目标,持续举办中国(广元)物流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一批区域物流分拨中心、快递分拨中心和物流运营中心,整合广元港昭化港区、苍溪港区资源,大力发展临港加工,加速推进通道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商贸产业发展,提升川陕甘新业态电商直播基地、昭化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通道。激发县城消费活力,加快苍溪、剑阁全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打造曾家山、月坝、青溪古城等消费新场景,改造提升“烟火利州十二坊”等特色美食街区,建设“川北美食之都”。

(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以县域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搭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与工业融合,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强原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吉祥年富氢水等项目建设,支持吉香居、剑蜀食品等做大做强,到2027年,全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75%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推动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持续开展“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活动,加快昭化区天雄村农旅融合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微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变商品、园区变景区。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园区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推动园城一体、产城一体。

三、推进城乡设施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做优市主城区“一核”,推动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北部城区“三片”与市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水平建设施工,深化海绵城市示范和城市有机更新试点,推动城市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加快老城区旧城改造、黑石坡森林公园改造提升、上西火车站片区功能优化提升等项目建设,以“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为重点,打造滨水活力岸线,做好亲水、拥水文章,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口袋公园”,开展“一带八线十区”城市照明节能提升工程,扮靓城市“颜值”。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广元“城市大脑”,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实施“营城”计划,通过产业留人、城乡宜人、机制引人,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广元就业、居住、就医、求学。到2035年,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以上。

(二)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县城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支持苍溪县城南拓北延、拥江发展,城市空间沿嘉陵江两岸组团式延伸,打造山水园林县城;支持旺苍县城按照“一城一带四板块”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城市;支持剑阁县城构建“一江两带六大组团”城市格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县城;支持青川县城加快“一区三园三谷三线”建设,打造“小县优城”升级版。增强县城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开展县城城市“体检”,推动县城有机更新,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危旧房、城中村和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加强县城停车场建设,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善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网建设。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县城。

(三)强化中心镇辐射带动。优化调整乡村空间布局,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建设一批工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物流强镇,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对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宝轮镇、普安镇按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按程序依法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苍溪元坝、旺苍白水、剑阁白龙、青川竹园等区位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建成县域经济副中心,拓展县域发展新空间。加强中心镇建设,着力建好昭化镇、普安镇、青溪镇、歧坪镇等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龙山镇、木门镇、元山镇、姚渡镇、中子镇等市域交界城镇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聚合、辐射能力。

(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县域为整体推动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管护。加快广巴铁路扩能改造、广元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G542线广元境段、S416利州黑石坡至朝天曾家山段等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促进骨干交通网向城镇覆盖。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快通村、通组路硬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市自然村(组)路硬化率达到100%。推进县域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县域内城乡供水同网同价,让城乡居民都喝上放心水,力争到2027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大力推进农村户用燃气工程,力争天然气入户率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聚居区居民全部用上天然气。加强综合能源站和充电桩等城乡一体化能源体系建设,在农村大力推广太阳能路灯、屋顶光伏电池板等便民生活设施。加强县域防洪排涝、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应急广播等设施建设。分级分类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力度,明确投入主体和建设标准,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保障管护经费,确保基础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县城、县域副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等级体系和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项目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实施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1个,建设一批城乡寄宿制学校,扩大城市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县中振兴工程,各县(区)至少办好1所优质高中,加快推进剑门关高级中学等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持续开展“爱·圆梦”资助项目,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加强学区制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确保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合理优化教师编制配置,加强城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全域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

大力实施健康守护工程,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县级医院(中医院)提标改造,建强歧坪镇、曾家镇、元山镇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行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深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推动市域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苍溪、剑阁等县(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允许在县域内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合理调整医院布局和医生编制定额。

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布局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和社会化改革,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持续推进农村困难老人集中供养,实现“应养尽养、愿住尽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构建基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网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

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推进文化广电民生实事项目,做好全市“五馆一站”免费开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乡村艺术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办好“女皇故里彩灯会”。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按规定申报举办中国蜀道论坛等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管好用好农村文化阵地、体育设施,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城乡要素融合,激发城乡发展动力活力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镇落户通道。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化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服务,推动社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开展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社保、购买城镇住房等合法权益,确保农民放心进城。提升财政奖励政策效能,鼓励吸纳不同流入地域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加大财政资金奖励力度。到2027年,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

(二)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有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干事创业。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统筹管理使用县内专业技术人才,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医疗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对在乡镇连续工作较长年限、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市级重大人才计划通过适当放宽条件、单列指标等方式给予倾斜支持。创新“候鸟型”“云端式”等“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优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导高端人才入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培育力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农业经理人“百千万”培养计划和优秀农民工回引培育计划、乡村创客培育工程。发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探索建立农业农村从业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建立乡村人才名录,探索推进乡土人才职业技能评价,培育一批乡村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传承人,加大农村新型实用技术推广。

(三)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支持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互换耕种、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增加土地收益。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抓好旺苍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监管,引导土地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宅基地范围及面积标准,规范乡镇“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在符合条件的地方通过联建房、集中式住宅等方式,建立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在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与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支持有条件、有建设需求的村应编尽编村规划,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稳妥推进利州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朝天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配套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用地需求。以县域为单位分类清理闲置学校、村卫生室、办公场所、站所用房等资产,提升闲置资产盘活利用质效。

(四)健全乡村多元投融资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全力争取国、省各类财政资金,积极申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领域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评审入库。规范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构建多元化、大力度、可持续的投入格局。

强化金融支农服务。积极构建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拓展农村资产抵质押范围,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保险”等混合增信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一站式”金融服务站覆盖面。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广“整村授信”“整园授信”模式。加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一行帮一县”。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开发特色产业新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产业化风险承受能力。加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

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入乡。及时更新发布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投资清单,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大市场化服务范围,带动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养老、育幼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做好项目谋划和要素保障,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加强监督管理,防范社会资本租赁农地风险。

(五)持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根据省上部署要求,在投资、用地、用林、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推出含金量高的授权事项。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稳步提高县级自有财力和自主分配权,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扩权县的投入力度。支持县级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按规定在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统筹使用人员力量。

五、推进城乡治理融合,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广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设置职能相近的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强化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出)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落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实施“乡村头雁”培养计划,整体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常态开展村干部进机关、进院校、进园区精准提能行动,培训提高领导村级事务能力。强化对“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合理划分村级综合网格,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加快实施“清廉村居”建设,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管住“微权力”、惩治“微腐败”。

(二)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矛盾纠纷“一地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持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整治。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大力开展“六无”平安村(社区)建设。全面推广“安全隐患随手拍”,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质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有效方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村规民约等引领作用,倡树优良家风,深化婚丧习俗改革,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三)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美丽广元建设为目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行田长制、林长制和河湖长制,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古树名木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纵深推进城镇环境治理,健全市容环境治理标准,深入实施街长制,加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薄弱区域治理,持续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加大“第五立面”整治,有序推进架空管线入廊入地,依规整治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等行为,打造舒适靓丽城市环境。严格落实“城市20条”“集镇10条”“农房15条”建设管理规范措施。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补齐建制镇污水管网短板。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设美丽庭院,扮靓美丽乡村。到2027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

(四)推进县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快推进县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千兆城市创建,积极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向重点乡镇、园区、景区及村镇延伸。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做优“村能办”“家门办”,提高“网办”能力,实现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行农村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障线下办事服务便利畅通。推进智慧县城、智慧社区建设,加快县乡村应急、生态环境等管理智慧化。持续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用好“川善治”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深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融合建设应用,加强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安全整治,综合提升基层安全保障能力。

六、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牵头统筹、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职能。强化县(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压实党政“一把手”抓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责任,全面推行“拉练评比”“揭榜攻坚”工作机制,推动部署落地落实。强化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形成齐抓共促工作格局。

(二)强化考核激励。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绩效评价,落实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分类监测指标体系。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健全督促检查和定期评估机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三)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团组织重要作用,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抢抓东西部协作、九广合作、省内结对帮扶、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等机遇,促进产业协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鼓励国有企业以产业帮扶为重点,促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城乡融合发展领域集聚。支持商(协)会、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条:四川推出文艺创作扶持奖励新政策
下一条:川渝两地海关AEO认证企业数量达171家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