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中国要闻>>正文
分享到:

闻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时间:2017年10月11日 08:47   来源:人民网   阅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社会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对加强社会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更好地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同志心中的位置。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温暖和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执政为民的一面鲜亮旗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几年来他反复强调这个道理,要求全党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重要的是要摆正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很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也都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四句话的工作思路。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坚决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要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新的向往,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适应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要在社会建设领域全面体现出来,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充分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当前又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化解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任,就业压力很大。习近平同志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要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要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关心关爱军转干部。要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要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处理好创新和就业关系。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必须坚决守住的社会稳定的底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他强调: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出发,尽快提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举措。要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实行应保尽保。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他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要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要把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要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中国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研究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多发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较多,而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城乡社区处于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要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离开社会稳定,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现在,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对稳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教育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他强调: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

  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民生的道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突出问题要及时开展专项斗争,如对黄赌毒现象、黑社会性质犯罪等,露头就要打,不能让它们形成气候。公共安全事故,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生产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要加强对社会舆情、治安动态、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种风险。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理论,作出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大决策,并围绕树立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现在,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也进入了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他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同志对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即: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反恐怖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要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他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地、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1日 06 版)

上一条:十九大新闻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今日开通
下一条:中纪委向十九大工作报告审议程序发生重大变化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