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受权发布>>公告公示>>正文
分享到: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公示

时间:2016年09月14日 16:22   来源:区委宣传部   阅读: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创业创新”的良好风尚,营造学习先进、崇尚文明、比学赶帮、创先争优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朝天凝聚强大正能量,经区委同意,决定开展第二届“最美朝天人”评选活动。截止2016912日,经乡镇党委、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区属各企事业单位党组(党委、党支部)审核推荐,共34名候选人参与第二届“最美朝天人”评选活动。913日,评审委员会组织14名人士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初评产生了15名初步候选人。  

为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朝天门户网公示15名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名单及先进事迹,接受各界监督。

公示从即日起至922日止,公众对初步候选人若有不同意见,可在公示期间内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反馈,并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继续挖掘积极推荐身边的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联系地址:朝天区大中坝行政中心913办公室。联系人:马磊;联系电话:08398623609,手机:13981250113电子邮箱:876227285@qq.com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2016914

 


附件1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名单

 

马建忠    杨从秀    刘三训    谢宗明    陈功华

杨奇国         梁会林    冉清秀    

苏永奎   程德均      鸿          杨国富


附件2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先进事迹

 

马建忠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马建忠  

 

马建忠,男,汉族,生于19629月,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家住李家乡永乐村一组。该同志在思想上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劳作、默默无闻、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对摄影由衷的爱好,在摄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追崇。

他是一个将摄像机当成伙伴的摄影爱好者,他是《大话利州》的常客,他用一部摄像机记录了广元、朝天、李家的旮旯角落、点点滴滴,他用一部摄像机记录了广元、朝天、李家人的情感世界,他将广元、朝天、李家优美的人文地理美景推向了省内外,吸引来了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来此旅游,有力地推动了广元、朝天、李家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他是一个用实际行动说话的人。他政治意识强,思想上进,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平。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原则性强,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切实起好党员的表率作用。多年来,马建忠同志不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关注身边的生活,而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主动帮助那些暂时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他是一个听力残疾人,从小耳朵就有点听力障碍,但是他却从来不将自己当成一个残疾人。他吃苦耐劳,他自食其力,他一手办起了电器销售点,他联合曾家“米兰春天”婚纱摄影一起搞起了婚纱摄影,他成为了残疾人中的创业典型。他还带动其他残疾人一起创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一手撑起了“自尊、自爱、自立”这面旗帜。

他是一个孝敬老人的模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建忠从小受大人的熏陶,深知知恩图报之理。几年前其父亲母亲得病需要住院护理,住院需要陪护,他便搬进了老人的房间,接屎倒尿,伺候用餐,就这样一日三餐从未间断。在他的带动下,媳妇、儿女争先给老人做喜欢吃的可口饭菜,争着给老人洗衣端水,老人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日子过的很开心。

为了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关心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生存状态,马建忠同志多次进村入户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活动,并且记录了大量珍贵照片。后期,他通过自己的QQ空间和在论坛发照片这种独特的形式向广大影迷以及社会公众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空间,促进了人们对这一类社会边缘人的了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数副画作登上了各大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用自己最卑微的举动践行着自己对群众路线的理解,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做好一个儿子、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责任,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乐章。

 

孝老爱亲的好媳妇好大嫂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杨从秀

 

孝老爱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她,一个农村普通女性,把孝敬公公,爱护亲人作为一件心头大事,长期关心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悉心照料不幸残疾的小叔。她,不多言不多语,总是守在亲人身边忙前忙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在公公眼里是孝顺的儿媳,在小叔眼里是善良的大嫂,在村民眼里更是孝老爱亲的榜样。

作为一名儿媳妇,她把孝敬老人、赡养公公不仅记在心里,更是落实在行动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地付出,在公公的卧室里床头上常用的药物整齐摆放,以备老人急用。公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应俱全,老人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看见了无不夸赞,连公公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平日里,当公公头痛感冒时,她总能第一时间陪伴身边,端水递药。每当天气突变的时候,她都会尽早为公公添衣加被,保暖御寒。当公公感到孤单和寂寞时,她会陪伴在老人身边,陪老人拉家常、谈琐事。都说媳妇难做,可杨从秀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公公觉得这个儿媳妇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好,公公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老人已过古稀之年,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身体落下了许多病根,只要公公身体感到不适,她总是跑上跑下陪着去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公公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她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今年4月,73岁的公公在市中医医院确证为骨癌晚期去日无多,泪眼婆娑的杨从秀一次次恳求医生挽救,然而老人身体状况确实承担不起手术的风险,无奈之下只能接回家中保守治疗。养病期间,她全力挑起照顾公公的重担,经常熬跟守夜的陪伴在公公病榻前,不知疲倦的料理公公大小事情,她总是按时给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喂药,让老人休养好。由于老人胃口不好、牙齿不好,她又费尽心思的迎合公公的口味把食物煮得很烂,耐心地喂给老人,让老人家吃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的精神有些许好转,但终究敌不过病魔的侵蚀,癌细胞无情的扩散和转移,老人浑身疼痛难忍,她比自己生病还疼痛,焦急的四处求医求药,从市、区医院和乡卫生院买回止痛针药,最大程度的帮助减轻老人的疼痛。就这样,她无私的付出心血和汗水,从来没有发过一句牢骚和怨言,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于困境中扶助着老人。老人感慨万分,“家里讨了个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多个孝顺的女儿。”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13年来坚持做好事。作为大嫂,杨从秀打心眼里心疼残疾的小叔,坚持13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瘫痪在床的小叔,在新农村演绎出一曲让人感动的爱心赞歌。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小叔在外务工不幸被石头砸中腰椎,被确诊为腰椎骨折,最终导致肢体一级残疾,生活起居必须得有人照顾,妻子不堪重负,留下不满一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从此,所有的家务都落在杨从秀一个人肩上。她一面要养育三个未成年的娃娃健康成长,一面要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还要为小叔洗澡、端尿……她用爱心呵护着病床上的小叔,义无反顾地伺候左右。在这期间受过多少罪、吃过多少苦,她已经不可能记得清楚。为了不让小叔的肌肉萎缩,她坚持帮小叔按摩、拍打他的肢体。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为了给小叔增加营养,她每天早早起来,做好可口的饭菜,一日三餐变换着花样;定期给小叔洗澡,每天给丈夫喂水、喂饭、梳头、捶背,对小叔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原来,在家境好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回一趟娘家看看父母。后来,她两三年才回一次娘家,看着父母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对她而言,难得睡过一个安稳觉,半夜里只要房间出现一点动静她就会惊醒,起来查看是不是公公和小叔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在她心目中,亲人是需要像孩子一样的被呵护。

走进杨从秀的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这些年来于她没有舍得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亲戚姐妹们穿过送给她的。已过不惑之年的杨从秀,她的眼角早早长出了皱纹,因为生活的重担她无暇也无力去打扮自己,可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一个信念:“他们是我的亲人,我有责任照顾好他……”就是对这个家的爱让她坚持了下来,是“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的信念让她走到了现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乐观”总是于发芹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她说,绝对不会让忧愁和困难压倒自己,为了家庭的幸福,自己一定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杨从秀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人们。她悉心照顾丈夫的事迹常常被周围的人念叨,她的心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丈夫,感动着邻居,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日常中倾注了关爱,写下来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爱亲乐章。

如今,孝敬老人、爱护亲人的氛围也影响着整个村组。每次村里的邻居碰见杨从秀的家人都要夸赞他们家有个好媳妇、好大嫂。村里形成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变的更加和谐美好。

 

红烛闪耀曾家山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刘三训

 

32年前,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毅然走进偏远山村的破旧小学,从此坚守在高寒山区的讲台上。

32年来,他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愧对年迈的双亲、患癌病逝的妻子、身患重病的儿子……

32年来,他扛起了贫寒学子的求学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点燃了无数农民家庭的希望。

32年来,他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哺育出一片片桃李芬芳。

他就是扎根曾家山的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刘三训。

矢志不渝——不变的教育路

刘三训出生于朝天区汪家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中,山乡朴实的民风养成了他坚毅不屈的性格。

1984年,刚满15岁的他,初中毕业就当上了汪家乡协议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一直担任复式班包班教学,每天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每节课都要兼顾好两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一干就是16年。

他曾有过选择其他职业的“机遇”。但是他是个认死理的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即便再艰难,他也要坚持走到底。

那些年,刘三训每月仅有十几元的工资。而他很多的亲戚朋友都在开公司,搞企业,做生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亲友们纷纷劝他改行,但是他选择了留守,放弃了不少改变生活条件的机会。

“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对自己的选择始终无悔,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再苦再累都值得。”这样的选择,对当时正值青葱岁月的刘三训来说,不仅仅是为了追逐个人梦想,更重要的是为了那些大山深处的贫困孩子,为了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面貌。

后来刘三训老师调入汪家乡中心小学教初中语文。他总是一边自学一边教书,要学习教材、学习教法、研究学生,让他第一学期掉了十斤肉。但他斗志不减,精神不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领着一群群学生学习、生活,再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大山,走向远方……

因教书敬业,成绩优秀,刘三训被调往曾家中学,扛起了曾家中学语文教学大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多年来,从没有无故请过一天假,从没有因私耽误学生一节课。

“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在曾家中学,总能看见他的背影,那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背影,也是一个让无数学生留恋的背影。”

其实,刘三训有很多调任到城区学校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不是不愿意到外面去,而是他舍不得曾家山的孩子,更舍不得那里的人和事,舍不得他的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

时至今日,他仍然奋战在教学一线上,执著地守护在他的那片热土上,守护着他心中的那一束阳光。

爱生如子——平凡的育人路

九十年代,大山里的孩子们,每年都有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危机。

他想方设法动员学生返校,对那些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替他们交学费,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宝贵的学业。

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本来就难以度日,但每月工资发下来后,他都要补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人人能顺利完成学业。

“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自己的心里,而是记在师生的口中,记在受助学生的心中。”刘三训的同事,曾家中学老师石晓燕说。

刘三训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爱心的“传递者”,作为教师,资助学生并不是他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站好三尺讲台,让更多学生成人成才,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他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

谁有了困难,他总是及时想法帮助解决,谁有了伤病,他总会第一时间带到医院检查治疗。

他班上的学生姚强,历来习惯不好,经常惹是生非。

年寒假期间,姚强做了手术,需要请一个月的病假。在开学第一周放假时,刘三训特意安排离姚强家较近的两名学生去为他补课,而且一直坚持了五周。这期间,他两次去姚强家,送上了自己和全班同学的捐款和祝福,让姚强一家人无比感动。

一个多月后,姚强终于痊愈归校,他又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要求大家帮助姚强的学习,让姚强感激涕零。

从此以后,姚强习惯明显改观,学习非常刻苦,半期和期末考试成绩不但没下降,反而提升了不少。

他就是这样用爱心敲开一个个学生的心灵之门,与他们平等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守纪律、懂礼貌、勤学习、爱劳动。

“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默默之中,刘三训点亮了许多家庭的希望。

经过30多年的磨练,刘三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快活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用他渊博的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当初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对学习没信心,但是,刘老师没有放弃我,每天放学都给我开小灶,给我补习功课,我今天有这样的成绩,全都是刘老师的功劳,他不光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引路人。”后来考入大学并参加工作的向荣升激动地说。

孜孜不倦——无悔的人生路

在协议村小学教书的16年里,繁重的工作几乎压垮了原本身体瘦弱的他。因为劳累,他多次晕倒在讲台上,被送往医院,大夫说需要住院治疗,但他想起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时,断然拒绝住院,只是抓点药,立即回校上课。

“刘老师有一股工作中的实在劲,有对山区教育的热心劲,更有对山区孩子们像慈父一样的关爱劲。”他淡泊名利、勤勤恳恳、求真务实,一心想着学校、念着学生,同事戏称他为“老黄牛”。刘三训笑着说:“教书是个良心活,咱农村教师大家都像老黄牛。”

刘三训更是一位为大家舍小家的山区学生的守护者。

1998年,他的儿子得了可怕的脊髓炎,通过住院治疗后,瘫痪了近两年才站立起来,但他除了孩子在住院期间请了一段极短的事假照顾以外,没有另外请一次假。

2005年,他的前妻得了胃癌,他除了在妻子手术期间请假照顾外,一直坚持上班,保证上好每一节课,其妻去世后,他在安葬好妻子的第二天就按时上班了,让领导、老师和学生无比惊讶和感叹。

几个儿女上高中和大学期间,刘三训从未请假送过儿女上学。因为他心中放不下学生,放不下他热爱的事业!

“忙碌是一种幸福,它让我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它让我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无暇空虚。”谈起这些惨痛的经历,刘三训眼眶闪过些许泪花,但更多的是曾家山汉子的坚定、倔强和坚韧。

正是这份坚韧,他一边教书,一边不断加强自学,比别人多付出数倍的努力,靠着顽强的毅力勤奋努力,先后获得中师、自考汉语言文学大专和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书,成为曾家山教师自学成才的典型。

正是这份坚韧,他任劳任怨,孜孜不倦,一直工作在农村教学第一线,像一位农夫,每天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作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八九十年代,所带的小学毕业班(均为复式班包班),升学率曾连续获曾家片区或朝天区第一;2000年开始带初中班至今,教的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成绩和所带班级升学率多次获得朝天区第一名。先后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广元市骨干教师、广元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广元市教育作家会员、广元市朝天区作协会员,受到市区各类表彰30余次;先后完成市区教研课题5个,在国家省市区媒体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2016年,被光荣地评为“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

不为光环,只为坚守。刘三训深知,在他工作的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他无怨无悔。

今天的刘三训,用他32年的心血塑造了一位乡村教师最美的形象。他就是一支美丽动人的红烛,闪耀在曾家山深处,照亮了无数个山里孩子求学求知、进步向上的人生之路。

 

扎根家乡终不悔 誓做群众贴心人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谢宗明

 

谢宗明,男,生于19763月,现年40岁,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人。2008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他的身份不少:广元市朝天区顺达线路安装工程队负责人、广元滴水源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让他觉得自豪的,是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身份。201312月,谢宗明顺应村民的期待,怀着振兴家乡的信念,在大滩镇自然村全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短短两年多,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把自然村从无路、无电、无水的“三无村”改造成路通水通电通路的“三通村”,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干果、食用菌、药材等产业,让村子变成了“文明和谐示范村”。

20011月,谢宗明成立了“广元市朝天区顺达线路安装工程队”,从事输变电线路安装和土木建筑工程,与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务工程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他以讲诚信的人品和科学的管理,带出了一支善打硬仗的品牌劳务队伍,承建了多条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的网络骨干传输工程、多条铁路的通信信号工程、高速公路的机电工程,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年工程营业额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至2000多万元,在朝天本县区累计缴纳地方税收就达500多万元,成为朝天区乃至广元市都小有名气的成功创业者。

在自己成功创业的同时,谢宗明没有忘记生活贫困的父老乡亲。他主动吸纳周边300余名村民为工程队的民工,并降低自己的利润,保证民工年收入最低都在5万元以上,使民工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部分民工迁居城镇买房买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他还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帮扶周边20多名村民成功创业,目前资产均达到百万元以上,其中仅大滩镇自然村就达12人。

舍己为公,他铺筑乡村脱贫之路

谢宗明所在的大滩镇自然村,位于广元市朝天区西北部,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识别的贫困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299户、988人。该村山高坡陡(最高海拔1600米、最大坡度达60度)、沟壑纵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950元,目前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462人,贫困率达47%,重病人口62人,各类残疾人口35人,有30余名大龄青年因贫困娶不到媳妇。

自然村以前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顺畅公路,仅有的一条约3公里泥泞小路,一遇汛期即遭冲毁,一年中长达8个月无法通行,农资等物品运不进山,村民收获的农产品、养殖的畜禽等运不到山外,孩子们上学由大人背着攀悬崖、淌河沟。尤其是因交通不便,常有难产孕妇母子不得已困死山中,急病老小没得到及时医治眼睁睁撒手人寰,这样的情况,坚定了他“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20142月,在谢宗明组织筹划下,自然村至大滩镇长约5公里的公路(含三座小桥)终于动工修建。面对没有资金和修建难度极大的情况,他拿出多年积蓄,并贷款200万元,共垫支595万用于修路架桥。同时,他带头捐资10万元并号召该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40余万元修筑通组路。和村民一起啃冷馒头研究施工方案;开着自家的车往返工地监督工程质量进度不报一分钱的账;周末进城办事,忙得常过家门而不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4月,一条曾被村民称为“天路”的公路终于连通了山外的世界,宽达5米多的路基工程顺利完工,现正在进行硬化。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仅2014年,谢宗明主动放弃一千多万的工程承揽,个人收入减少200余万元。而且,目前村里的公路修建仅到位项目补助资金90万元,他垫支资金中银行贷款月利息近两万元都由他个人承担。但看到全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已开启,谢宗明负债的焦灼换成了欣慰的笑容。

矢志不渝,他勇挑全村脱贫奔康重担

人心齐,泰山移。短短两年时间,谢宗明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自然村村民修建饮水管道14000多米、蓄水池16口,基本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积极汇报和争取,村供电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已被市区列入规划;发动全村群众,栽植核桃280070000余株(人均近370余株),为全体村民后序脱贫增收垫定了坚实基础;修建沼气池46口,使部分村民用上清洁能源;全村农户均配备了“户户通”电视装备达100%;对本村3组、7组地理位置高、坡度大的31户村民,已立项进行异地搬迁;800亩土地整理项目已列入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库;成功争取四川省铁路投资公司帮扶该村……

目前,经谢宗明和村两委班子对全村每一户农户和每一寸土地的摸排,自然村已制定2015—2018年扶贫规划并通过朝天区审定,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10余个项目、涉及投资6000多万元。致力于建设朝天区十三五规划的“省级美丽幸福新村”,带领全村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奔小康,谢宗明矢志不渝,勇挑重担,为民服务的脚步永远都在路上。  

誓做党的好儿子、群众的贴心人,是谢宗明入党后一直坚守的信念。正是这样笃定的信念,让他一次又一次接受住困难的考验,一次又一次得到党组织的认可:20146月,谢宗明被朝天区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53月,他被朝天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全区2014年度强村行动先进个人”;20156月,他被朝天区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201510月,他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荐为“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20164月,他被朝天区人民政府向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荐为“村庄能人”。他的先进事迹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拍成专题片,于2016315日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天府先锋》栏目报道。面对赞誉,谢宗明总是坦然一笑“我只是做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陈功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陈功华

 

陈功华同志于1985年进入解放军坦克独立师52871部队服兵役,1989年陈功华退伍回乡后,开始思考改变贫穷日子的路子,先后他率先发展起了养猪、养鸡,均未能取得成功。2003年,他获取到种植魔芋可致富的信息,开始试种魔芋,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反复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魔芋玉米、魔芋蔬菜等间作模式,总结出魔芋高产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也日渐成熟。亩产从400多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6000元,几年下来,规模也从最初的8亩发展到150亩,同时他利用魔芋、玉米套种技术产出的玉米养殖生猪100余头,2009年,他又投资6万余元新建圈舍300余平米,利用魔芋种植中产出的玉米发展生猪养殖,再用圈舍农家肥种植魔芋,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还利用其居住地有利的地理条件开设了便民服务店,经营日用百货,开展移动通讯、打复印等服务。2012年,陈功华与本村十多家农户合作种植魔芋30多亩。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进行收益分成,或者将土地流转给农场,再通过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在陈功华的精心指导下,魔芋收成颇丰,之后他开始刻意引导本村及周边群众发展魔芋,并实行统一发魔芋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方式,带领群众致富。并凭借其魔芋种植技术好、种的魔芋大、收入高,被群众称为“魔芋王”。

2015年,他种植魔芋160多亩,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带动全乡800余户农户发展魔芋3000余亩。陈功华成为远近闻名的魔芋“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其发展模式为贫困山区建成全面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鉴。

 

用心驻村  真情帮扶

——记第二届 “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杨奇国

 

题记:他肩负国网广元供电公司电力人的使命,抛家弃子,只身来到羊木镇新山村。为的是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跑遍了新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与相亲们促膝交谈,了解村情;月圆的中秋,他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带领相亲奔走在产业发展考察的途中;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投资项目落地,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与投资商谈判,保证村民利益最大化;辛劳只为山村富,换来的新山村新变化,暖的是村民的心。新山村民们动情的说:“真没想到供电公司给我们派来这么好的干部”。他用电力人的情怀,点亮了山村的致富梦。

真心真情驻村,绘制新山发展蓝图。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作为第一书记,他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首先完成村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阵地好比一个家,没有家,党员的归属感就会弱化。其次是激发党员活力,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即将有服务能力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为支部注入新鲜血液“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始终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走访调研。“杨书记,我想发展猕猴桃,能不能帮忙流转点土地?”“今年就下了两天路,栽的树苗全都干死。”“我家娃娃生病花了十几万,现在恼火得很”。……走访中,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产业、水、病的问题。之后,他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与两委一起编制了《羊木镇新山村2016-2018年扶贫规划》,提出了“三年内修通一条6.5米宽通农村公交车路、统一流转1500亩土地资源入股建合作社分红、建一座10万立方水库配套产业园用水、以三国文化扮靓新山村、发展四季水果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目标,着力将新山村建设成为广元市农村脱贫攻坚市级示范村,为新山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诚心诚意帮扶,增添脱贫奔康信心。光打雷不下雨,是得不到群众认可的。为了让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他先后带领村两委和86位群众代表到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苍溪龙山镇、平溪乡四川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学习经验、开拓视野。只有将群众拧成一股绳,只有劲往一处使,才能改变“单干致富的多、共同发展的少”局面。他和两委一起,用半个月时间,磨破嘴皮跑断腿,一家一户谈思想做动员,最终,2.3.496户村民流转506亩土地,今年年初又统一流转土地300亩。现种植176000余株桃树、梨树和猕猴桃等,已建成800亩的四季水果观光采摘园1个。在此基础上,新山村村委会与四川省苍溪县龙山科技开发中心合资成立了广元市新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彻底改变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无来源局面。“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为了带领更多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和村“两委”想尽办法,前后奔波1个月,最后注册成立了广元市新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广元市帅扎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2个合作社注册会员均已达100人以上。果树三年挂果,五年见效。目前群众致富增收见不着实效又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和其他第一书记交流学习后,他发现养殖跑山鸡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新山村群众大部分有养殖土鸡的经验,在征求群众代表同意后,他争取市公司帮扶资金6.2万元,免费为群众提供鸡苗1万只,切实解决群众短期发展问题。在他的耐心引导下,赵发银3万袋香菇、王涛3万棒椴木木耳、赵发文50头存栏生猪养殖、方全蓉等3户年出栏万只肉兔养殖、王天文200头乌金黑猪养殖产业稳步推进,群众主动发展产业的自身动力得以激发。

赢得多方支持,共筑幸福美丽新山。人心齐,泰山移。要如期实现脱贫奔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积极争取广元国网供电公司支持,先后撰写新山村发展报告3篇,编制2个项目计划,共争取项目资金40多万元,解决新山阵地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同时,主动与区级各部门单位协调对接,争取朝天文广新局捐赠8万元电脑及技术培训设备;争取朝天民政局投资26多万元建立新山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争取朝天水务局2批次立项40万元,建蓄水池5口、铺设饮水管网10公里。在众多部门、单位共同支持帮扶下,新山村水通了、产业发展了,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旧面貌换上新颜面。

201667日《人民日报》扶贫手记栏目,他写道:“当上贫困村第一书记,才明白扶贫攻坚不是开开会,动动嘴就能办到的。扶贫工作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跟老百姓一起熬,一起拼,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把脱贫的希望逐步实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将不忘党恩、不忘初心,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引路人’作用,以更大决心、更实作风、更多举措,带领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共同奔向小康路”。

“最美朝天人”,他当之无愧。


杨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杨  东

 

杨东同志,男,汉族,1987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200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2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朝天区公安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副大队长。

参加刑侦工作以来,杨东同志参与侦办了“4.5”持枪运输毒品案、“11.14”特大拐卖儿童案,全省系列医保诈骗案,“8.17”特大电信诈骗案、“3.9”强奸杀人案等多起重特大疑难案件。他总是冲锋在前,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为案件的快速侦破,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在侦破“8.17”特大电信诈骗案中,他带伤上阵,在外出差3个月,不顾个人安危,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破案线索,毫不犹豫率先第一个扑向犯罪嫌疑人,与其展开搏斗并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为案件的成功破获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同事的广泛好评。

思想积极  要求上进

杨东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局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能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理论水平,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清正廉洁,胸怀坦荡。能够较好的遵守人民警察职业纪律,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兢兢业业,努力肯干。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作为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杨东一直用真诚的工作热情,充足的工作干劲,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努力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2009年,杨东大学毕业,随后在成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广元要统一招考一批警察,毅然辞职回到广元,提前做准备,为自己的‘警察梦’放手一搏。俗话说“黄天不负有心人”,因为早早就开始准备,杨东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了一名警察。不过,当时他干的并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刑警,而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治安民警。治安民警工作繁琐,每天大多的工作就是调解一些纠纷之类的,杨东却经常能用自己独特的调解方式把那些刚进派出所时还怒气冲天的村民们,劝得走出派出所大门时已是喜笑颜开。正是因为杨东工作表现优异,在派出所工作两年后,他被调入刑侦大队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刑警。

2015年初,杨东和同事到朝天区中子镇办案的途中不幸遭遇了车祸,杨东右手臂肱骨严重骨折,被打进两块钢板和十根钢针进行固定,医生叮嘱他右手不能使劲,建议他在家静养一年后再上班。可杨东只在家休息了三个月,就又回到队上,和同事们一起办理“8.17”电信诈骗专案。

“当时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我们都不同意他去广西出差,可他却死活要去,结果在那里一呆就是三个月。”朝天区刑警大队前大队长闫永杰作为当时专案组的领队,他说杨东是去得最早回来得最晚的民警,而且该电信诈骗案能成功破获,为受害者追回全部赃款,都归功于杨东带领专案组摸清楚了嫌疑人在南宁市的活动轨迹,掌握了嫌疑人的居住地点。广西宾阳县是全国电信诈骗的重灾区,这里的几个村,上百名村民都从事电信诈骗活动,且专业化程度高,反侦查意识强。全国各地很多专案组在此经常连续工作几个月都摸不清犯罪分子的活动轨迹。但面对困难,杨东并不气馁,他坚信从犯罪分子留下蛛丝马迹里一定能够找到破案线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案件发生后,杨东第一时间赶往广西,调取了案发当天的取款视频,但犯罪分子在取款时对自己的面部进行伪装,根本无法核查其真实身份。杨东不厌其烦,对案发当天银行取款点周围的10多个天网监控进行了反复观看,终于在距离取款点200米远的一偏僻小巷中发现一部红色福克斯小轿车,这是从这辆小轿车中杨东发现了线索。当时车辆驾驶员的位置因使用了遮阳板遮挡根本无法看清,但杨东从前排座位中间的缝隙中发现了后排乘坐人员上衣的一小处花纹与取款的犯罪分子完全一致,正是这一条线索,专案组调看了这辆红色福克斯小轿车的活动轨迹,为抓获犯罪分子打下来坚实基础。

专案组在制定抓捕计划时考虑到杨东有伤把杨东安排在了嫌疑人最不可能出现的位置。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嫌疑人却偏偏在最不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了,而当时蹲守这个点位的只有杨东一人。嫌疑人1.8米的个头,年轻力壮,而杨东已经守了一夜体力已经大幅下降。“当时我看他穿着拖鞋和睡衣,认定嫌疑人应该是处于无防备的状态,于是我决定出其不意。”杨东说,他随后瞅准机会直接从嫌疑人背后将其扑倒,而且习惯性地用手将其制服。而对于医生对其右手不能用劲的叮嘱,杨东当时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一心只想将嫌疑人抓住。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损伤,杨东的伤势恢复得很不好,本来一年内就可以取下的钢板和钢针却要推迟半年后才能取下。

如今,杨东的右手平时如果活动得太多就会钻心地疼痛,晚上睡觉也只能侧向左边睡。但正是这份对警察职业的强大责任感,让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即使付出再多,永远都无怨无悔”。

不断进取,争当模范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杨东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遵纪守法,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12年杨东同志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14年荣获“全市刑侦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荣获“个人嘉奖”,2016年再次荣获“个人嘉奖”。

长期以来该同志都格守着“讲原则,讲风格,党员永远是基层的一员,是服务的表率”的人生格言。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加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感恩花开 幸福自来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梁会林

 

如果生命的长度无法继续延伸,那么就只能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两河口村,有一个普普通通却又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单亲家庭,母亲叫梁会林,儿子叫卢友合。说普通,是这个家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着前行,却又因为卢友合从小身患绝症还依然自强不息考上大学而被乡亲们广为传颂。

梁会林,生于19749月,一家老小三口人,于2013年因与丈夫不合而离婚。上有70余岁的公婆,身体常年有病,下有坐着轮椅的残疾儿子,正在读大学。全家重担落到了梁会林一人肩上。

卢友合出生于19971月。这是卢家唯一的男孙,深得一大家老小的宠爱,却在四岁的时候,被成都华西医院诊断出身患被称作“超级癌症”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当时专家断言孩子在十二三岁会彻底瘫痪,生命不会超过十八九岁。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无吝于是灭顶之灾,从此这个家庭便风雨飘摇,危机重重,卢友合跟随母亲梁会林开始了艰难的单亲生活,却在最后如愿圆了大学梦。

在刚得知孩子病情时,梁会林的天塌了!孩子的病情的发展,让这个明媚的女人一度患上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随着卢友合身体状态的恶化,伴随着旁人异样的眼光,卢友合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梁会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巨大问题并深刻反省:一昧的消沉换不到阳光,一昧的痛苦换不来美好的明天,眼下最重要的,只能通过自我改善,自我强大,通过巨大的正能量,才能带着孩子走出低谷,走出困境;才能把孩子打造成一个乐观、积极、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用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梁会林用短短半年时间,把自己的状态用最快速度调整过来,同时,带着孩子全国各地求医问药,在自己不放弃希望的同时让孩子也看到了希望。在石家庄以岭医院治疗的十年来,梁会林带着卢友合寒来暑往,在周边所有人的热情、帮助、嘲讽、白眼中成长,在挥洒如雨的坚持锻炼下强大,强壮了卢友合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强大了他的心理素质和接受能力。卢友合变了,变得阳光、积极、勇敢,脸上更是随时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笑容,梁会林也变了,岁月的困难和沧桑没有击垮她,反而更加的坚韧,母子俩携手笑看人生,却也别是一番风景。

在梁会林带领儿子卢友合坚持求医锻炼的这十多年中,丝毫没有放松对卢友合文化成绩的培养。孩子总是贪玩的,每每卢友合因贪玩而学习有所退步时,梁会林都会第一时间和儿子谈心,告诉孩子:我们的身体注定了我们的与众不同,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在努力锻炼好身体的同时,还要抓紧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去证明一切,证明你是一个有用的人!因此从小到大卢友合的学习成绩都是优异的,初中高中一直也名列前茅。十多年来卢友合没少流汗,更没少流泪,在十五岁时因意外摔倒导致了他的彻底瘫痪,坐在轮椅上坚持锻炼,用功读书,于高考结束时顺利考取本科院校,并被省内外多家媒体相继采访报导。

在梁会林灿烂的笑容背后,谁也不知道这个单亲女人独自带着身患绝症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艰难。长年带着孩子治疗共花费60余万元的治疗费就让梁会林负债累累,每月还要固定给孩子稳定的生活费与开支。梁会林就像一只不知疲倦永不停止旋转的陀螺,每年寒暑假带着孩子住院治疗,其它时间就四处打工赚钱,美发,美容,卖服装,发宣传单甚至一个人从事两份工作。为了供养儿子读大学治病,梁会林根本没有休息得时间,起早贪黑,甚至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拼命挣钱,有时候申请加班,抢着加班,梁会林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为的就是自食其力,做好儿子的榜样,家人的支柱。当然政府也没有忘记这对苦难的母子,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帮扶;在校期间,老师的悉心教导同学的贴心帮助更是她们最大的动力。而卢友合也没有辜负梁会林的一番心血。卢友合深情的说:我的人生是残缺的,可我却又是幸福的。感谢我的母亲对我的不离不弃,教会我做一个坚强、乐观、积极、阳光;教会我人残志不残;教会我做一个有志之人,有用之人。而我,将会用我残缺的身躯,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捐肾救子,托起家庭新希望

母爱无边,凝聚社会正能量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冉清秀

 

     茫茫人海中,她好像没什么特别,一个平凡朴实的农村妇女,一对孩子的母亲,一位丈夫的妻子……  

家住广元市朝天区陈家乡梯子岩村1组的冉清秀,今年54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家务农。家庭所在地属典型的贫困山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靠丈夫尹德安长年在外务工维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尹义军是家里的长子,夫妻俩含辛茹苦、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供儿子读书,把改变家庭经济水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

   时至2006,炸雷一声惊天地,她不再平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刚刚毕业务工补贴家用、年仅22岁的儿子尹义军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并且是中晚期,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陷入绝望和迷茫。每周将近五千元的透析费用压得这个不幸的家庭踹不过气来,亲戚能借的都借了,政府也多次在政策范围内解决了一部分治疗费用,但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丈夫尹德安为了给儿子治病,不得不长年在外务工拼命挣钱,春节都未回家过年,仅仅为儿子多挣点救命钱。妹妹为了留住哥哥的生命也在拼命挣钱凑钱。

救子之急,爱子之切,她捐肾成功,家庭有了新希望,沧桑的面庞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意。  

看着儿子年轻的面孔,冉清秀心如刀割,想想儿子以后的人生之路还长,还未结婚生子,一向坚强的冉清秀很快从绝望中走出来,打起精神,带着儿子走上漫漫求医路。母子俩相继辗转了多家医院,看遍了中、西医、做了一年多的血液透析治疗,虽然病情没有恶化,但仍然没有转机。医生告知,只有做肾移植手术,才能拯救尹义军年轻的生命。但是,要等到合适的肾源太渺茫了,换肾遥遥无期。医生告知,如果亲人愿意捐肾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更高,而且还能节约很大一部分费用。知道这个信息后,冉清秀当即决定:捐出自己的一个肾,挽救儿子。当时,医生告诉她,肾移植手术有着一定的风险,而且对她本人的身体也会有很大影响。但冉清秀义无反顾,坚持要把自己的肾捐给孩子,哪怕牺牲她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2010年,四川华西医院通过肾源配型,母亲冉清秀的肾脏与儿子尹义军配型成功。当母子俩一同被推进手术室时,一点都没有考虑自己的冉清秀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孩子,她拉着儿子尹义军的手说:“别怕,妈妈陪着你,我们俩都要坚强,相信会好起来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冉清秀的肾脏平安地移植到了儿子体内,手术非常成功。  

虽然债台高筑,但母亲冉清秀给了儿子尹义军第二次生命,也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再次撑起了希望。这个家庭开始开枝散叶,2013年,儿子尹义军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建立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并于2014年喜得贵子,给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和新的希望。

   阴霾刚散,转瞬袭来,她并未倒下,而是勇立潮头,坚不可摧,因为她在向世间诠释着又一种爱……  

20164月,刚刚走出阴霾的家庭,刚刚看见希望的家庭再一次被无形的恶梦般命运之手推向了绝望的边缘,家庭唯一的顶梁柱丈夫尹德安在广元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一家人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冉清秀更是心如刀绞,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丈夫、九死一生的儿子、可爱的孙儿,这个刚刚恢复平静的家不能散,冉清秀心里暗暗的下了决心。

“小军(儿子的小名),你爸为了给你治病受尽苦累,一个像样的年都没有过过,这次他得这个病我们也没啥办法,但是我们也要像当初救你一样,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想尽一切的办法,叫他在不多的日子里过的好一点,先不要告诉他病情。”冉清秀开导着儿子。

在病情得到控制与主治医生沟通后,在不影响病情和节约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尹德安被接到家中治疗休养,冉清秀尽心尽力照顾着丈夫,丈夫因病痛的折磨发脾气的时候,冉清秀耐心地的服侍着丈夫,不离不弃,此时冉清秀就是这个家庭的天。

20062016,十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社会飞速发展,大千世界风云变幻,或许不同的人经历过不同的事,有些人,有些事或许已经淡忘,但对于冉清秀来说,她的心里一定是难以磨灭的,让我们一起为她的家庭祝福祈祷,为她点赞!

冉清秀,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母亲、妻子,却用她瘦弱的身躯诠释了母爱、夫妻的至高境界!

 

汪叶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汪叶,广元朝天法院一位女庭长,坚守在大山深处审判一线的女法官。她曾今是恢复灾后重建后最偏远的大滩法庭第一位庭长,而现在又是广元唯一一个女子法庭羊木法庭的庭长。负责羊木法庭和大滩法庭两个法庭的审判工作。  

   在法庭工作期间,汪叶同志建立了口头起诉登记制、使用QQ视频开庭、书信调解等一系列方法,使她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方便群众、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自担任庭长以来,汪叶所在的法庭办理的案件达到了高审结率、高调解率、高满意率。先后被四川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了“全省法院优秀人民法庭”、“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被广元市授予“巾帼文明岗”、“优秀人民法庭”等荣誉。汪叶个人也被表彰为“广元市调解工作的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朝天区优秀公务员”、“朝天法院的办案能手”、“审判质效先进个人”。  

   一、案件办理遵法灵活  

   首创判调办理模式。这是她在办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时,被告之一的张某某是一名在校高三学生,其父在外务工、其母怕承担责任到法庭询问后,连开庭传票的送达回证都不敢签字,鉴于这种情况,汪叶反复给他们的代理人讲解法律规定,并给张某某的父亲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但均没有调解成功。而另一名被告李某某在庭审中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汪叶根据调解达成的协议,向被告李某某和原告出具了民事调解书,针对案件事实,扣除被告李某某达成的赔偿协议应承担的费用后,汪叶果断对张某某应承担的赔偿费用进行了判决。目前,被告张某某的父亲已主动履行了判决书所确定的义务。  

   转换身份调解法。这是一起经过村、组,司法所多方的多次调解均未调解成功的案件。原告王某与被告杨某因相邻关系纠纷发生冲突,被告杨某将原告王某打伤,经有关部门调解未果后,原告将被告杨某诉之法院,要求被告杨某赔偿各项损失9500元。汪叶接手该案后,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案件的起因,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以一个普通人和知心大姐的身份,给双方当事人做起了调解工作。经过一个下午的说法析理,最终达成被告赔偿原告450元的协议,并当庭履行。  

   近三年来,汪叶办理的800余件案件,调解率达87%、服判息诉率达99%,无一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无一信访投诉案件。  

   二、口头起诉登记制方便群众  

   法庭所面临的都是基层百姓,文化程度低,书写能力差,针对这一实际,汪叶经过多方调研,在全院首创口头起诉登记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口头起诉登记表》,当事人填表格的同时,法庭就进行调解,很多纠纷得到及时化解。那是今年3月,一名3岁的小女孩在姐姐的带领下到法庭口头起诉要求其父亲履行抚养义务,汪叶一边听取孩子的诉说,一边进行立案登记,同时通知女孩子的父亲到法庭。小女孩的父亲接到法庭的电话后随即赶到法庭,汪叶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讲解了不抚养子女的法律后果,女孩子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很快从法庭接回了自己的女儿。  

   自口头起诉立案登记以来,法庭已受理各类口头起诉纠纷43件次,均得到了及时处理。  

   三、QQ视频开庭搭起便民桥  

   为节约案件审理时间,方便当事人诉讼,汪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大胆尝试使用QQ视频开庭审理案件。苏阿姨有5个儿女,由于与二儿子就赡养问题发生争议,苏阿姨将5个孩子一同告上了法庭。汪叶将原告4个在广元的儿女传唤到庭,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后,决定对远在苏州的小女儿视频参加庭审。该案在过年前夕调解成功,苏阿姨过了一个快乐的春春节。三年以来,汪叶利用QQ视频开庭、书信调解等方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案件20余件。  

   做一名法官,她将自己定位在公平公正的位置,学会了自信和勇敢,懂得了柔情与尊重,赢得了当事人的信赖;做一名基层法官,她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做到了“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一名法庭女法官,她耐得住寂、稳得住心神,放得下架子、迈得开步子,办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每一件案,她虽然平凡而琐碎,但不经意间,已成为这和谐山乡真正的一员。  

 

苏永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苏永奎

 

苏永奎同志系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高中语文教师。1990年,他怀着为贫困山区教育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毅然决然来到朝天中学,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始终如一,不悔不倦,用上进的心,做平凡的人,既为朝天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从教以来,他一直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深入领会“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科学、有序、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最终形成了以主题教学为轴心、以课堂诵读为牵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常态的独特语文教学模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取得明显成效。在2016年的全国高考中,他所教的班语文平均成绩达到104分,最高分122分,居全市前列。

他乐于在交流和分享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2002年以来,他先后受邀担任语文论坛、人教社中学语文教师论坛版主,主持论坛交流。他虚心好学,尽职尽责,主动与国内名师、同行交流、切磋教学技艺,既分享自身成果,也广泛借鉴他人的好思想、好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自己和学生得到同步发展。这期间,他的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受到读者好评;他也因此成为《现代教育报》的专栏人物,成为《新作文》、《求学·高分作文》的特约撰稿人。他还精心指导学生写作;他的学生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写作能力快速提升,多名学生参加全国作文竞赛获奖,十余篇学生习作在《阅读与鉴赏》、《新作文》、《求学·高分作文》等刊物上发表。

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崇尚终身学习理念。除必要的学历进修外,他曾在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参加过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每次培训期间,他都十分用心,珍惜分分秒秒,聆听大家传道,注重内心修炼,撰写心得体会,加强与学员的交流,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业余,他研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用心领悟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等教育大家的思想,见贤思齐,学以致用,使自己在职业发展中不断获得进步。20155月,他在成都师范学院特级教师研修班结业典礼上,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专家、学员的一致好评;2016年,他在清华大学“广元市名师教育教学品质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出色表现和在总结会上的精彩发言,受到同行的高度称赞。

他助人为乐,心有大爱。从贫困农家走出来的他,因为一路上得到太多人的帮助,他心怀感恩,懂得回报,于是也把助贫济困延续成一种习惯和品质。从教20余年,他在自己的生活本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计得失,不图回报,慷慨解囊,竭尽所能地帮助过很多贫困学生,让他们重塑生活的信心。2008年地震发生后,在校贫困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家庭的子女常常面临辍学的危险。他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很多问题,于是,他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通过网络交流,联系到国内众多的爱心人士,全力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铺路搭桥。几年来,这种靠网友力量资助的贫困学生已近百人,助学资金20余万元。一次意外的重逢,他又动员一位已经成为企业老总的高中同学杨国凡加入爱心助学团体。几年中,杨国凡出资近20万元,资助朝中贫困学生近百名。作为民革党员,他又通过民革组织申请和落实华侨助学项目,先后争取华侨助学金数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数十人。这些受助学生均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考入理想大学;有的已经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在爱心助学中,有两件事很值得一提。一件是,有一次,他在教育局办事,意外看到一位领导的办公桌上有一封高中学生的求助学,信上说,因为家庭贫困,考上大学后却无钱上学,希望政府能帮忙解决燃眉之急。他主动向教育局领导打听情况,领导说,这是学生家长写给市长的求助信,已由市上返回来,教育局没有能力解决此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到学校后,立即通过朋友圈求助,很快就争取到助学金5000元,帮助这位新大学生顺利入学。另一件是,在一次中考时,他正在办公室做事,有一件妇女要求到办公室坐坐,唱点开水。他很热情地把她让进去,给她水喝。在闲聊中,他得知这名妇女是位中考生家长,今天陪儿子考试。儿子卢友合身患绝症,医生说活不过18岁,但他坚持要读书,自己无论多么艰难,也要陪儿子走过这一程。说着说着,这位母亲便落下了眼泪。他一边安慰她,一边就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帮她。新学期开学,他特别注意新生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绝症学生。果然,卢友合正在其列。他每天坐在轮椅上,由他母亲、奶奶或同学推着进出校园。苏永奎老师立即将卢友合的情况报告给网友,希望能得到帮助。宜宾的爱心人士郑伟慷慨应承,每学期特别资助2000元,三年共资助12000元,帮助卢友合母子渡过难关,。平时,他也经常找卢友合谈心,给他勇气和信心。20156月,卢友合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以较好的成绩考上本科。命运给了他一个满意的回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新民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将他们的正能量向社会广泛传播。

在争取社会资金助贫济困外,他自己也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先后向社会上一些白血病患者或重伤病人捐款施爱,虽然微薄,但也已达数千元,他的温暖感动了很多人。今年6月,他到北京学习,一位曾经被他捐助过的白血病孩子的父亲特地跑来看他,向他表示最真诚的感激。20156月,当他从四川电视台“下一站幸福”栏目中看到一位身边的女孩郑鸿艳身患肝硬化,需要帮助时,他立即在网上搜索到相关信息,并辗转通过青川县团委联系到郑鸿艳本人,核实此事。确认事情真相后,他就在自己的空间里发出《让我们一起努力挽救一条生命》的倡议,希望学生、同学、朋友都来帮助他。他自己也很快寄出1000余元,只是不知道郑鸿艳现在的情况如何。2016年,他的精准扶贫户何富元突然得病,家人找到他求助,他了解病情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立即拿出1000元,帮助病人家属解决燃眉之急。然后又通过各种渠道帮他们了解社会救助政策,希望能给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帮助。


程德钧同志关爱老人先进事例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程德钧

 

孤寡老人最贴心的依靠。在2008年接手民政工作以后,他将全乡的困难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日程表上写上每天要去看望的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着每一个人的困难和需求。特别是冬天,很多老人居住的地方都不通公路,车辆无法到达,都是程德钧亲自动手给他们背柴挑水,准备粮油。如:大沟村4组五保户罗会英耳聋眼盲,表达困难,但是他却能清楚的说出“程德钧”三个字,因为从2008年地震以后这个人都会定期到他家给他劈柴挑水,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给他带去新鲜蔬菜、肉、钱,给他洗澡、理发、换新衣服。甚至有时还会抽空给他做几个菜,让他改善伙食。吉庆村王三莲已经70岁时,儿子被判刑,媳妇外出打工常年不能回家,孙子在外上学,她一个人又不肯离开家去敬老院,程德钧便隔三差五的去给她送柴、送米、挑水还嘱咐她的邻居好好照料她,让这个对生活近乎绝望的老人燃起新的希望,她说自己一定要好好活着等待儿子归来。虽然王三莲在20163月就因病撒手人寰,83的老人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但是她却在程德钧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敬老院不可或缺的家长。2013年,两河口乡敬老院建成,正式入住的老人有11人,程德钧成了敬老院的院长。11个人的衣、食、住、行全都要靠他来安排。他比以前更加的忙碌了。很多人都说程德钧同志这像是突然多了11个父母,乡镇的敬老院毕竟条件有限、入住的人非病即残,又没有亲人关心,他对老人们热情细致的服务一定坚持不了多久。可是大家错了,程德钧说这些老人住进敬老院是把我当成了晚年的依靠,不管条件如何,不管照顾他们有多辛苦,他都不会让这些可怜的老人失望。

全乡敬老爱老的典范。10个村,每一个村都有受到过程德钧帮助的老人,而亲眼见证他为老人们挑水做饭的不仅是受帮助人本身,还有众多的乡邻。不管是地震还是洪水灾害,大家都会看到程德钧第一时间出现在那些孤寡老人家中查看灾情、带去安慰,对于房屋无法居住的老人,程德钧会在第一时间为他们申报重建或维修,对于自己建设的他都会亲自组织施工修建,确保老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住上安全住房。很多时候他甚至需要自己掏钱为施工队卖菜做饭,在他的感染下乡亲们都会主动去帮忙做一些事。曾今,黄家村有位老人患恶性肿瘤去世,他没有亲人,平素也少于人来往,出殡的时候大家都怕肿瘤的恶臭不愿去抬,程德钧二话没说和村干部一起将他抬出安葬。让很多现场的村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说程德钧不仅让这些老人活的有依靠,死了也有尊严,于是纷纷加入到了送葬的队伍中。

他,用8年时间走了10个村79个组,50000里路。他,用瘦小的身躯送过50000斤柴、挑过1000多担水,背过20多个行动困难的人去医院治病,受过他帮助的困难老人达600多位。他,就是程德钧,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的一个普通干部,曾任两河口乡民政所所长,现任乡敬老院院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是孤寡老人最贴心的依靠。两河口乡地处朝天区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贫困发生率很高,全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00多个都属于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而且无亲人照料的困难老人。自程德钧参加工作起,他对这些困难老人就特别关心,经常下村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2008年接手民政工作以后,他更是将全乡的困难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自己的日程表上写上每天要去看望的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着每一个人的困难和需求。他总会适时的为那些没有儿女照顾的老人送去柴、煤、米、油等。特别是冬天,很多老人居住的地方都不通公路,车辆无法到达,都是程德钧亲自动手给他们背柴挑水,准备粮油。

在大沟村4组村民罗会英耳聋眼盲,表达困难,但是他却能清楚的说出“程德钧”三个字,因为从2008年地震以后这个人都会定期到他家给他劈柴挑水,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给他带去新鲜蔬菜、肉、钱,给他洗澡、理发、换新衣服。甚至有时还会抽空给他做几个菜,让他改善伙食。他没有亲人,但是他觉得程德钧比他的亲人还亲。吉庆村王三莲已经70岁时,儿子犯了事被判刑,媳妇外出打工常年不能回家,孙子在外上学,她一个人又不肯离开家去敬老院,程德钧便隔三差五的去给她送柴、送米、挑水还嘱咐她的邻居好好照料她,让这个对生活近乎绝望的老人燃起新的希望,她说自己一定要好好活着等待儿子归来。虽然王三莲在20163月就因病撒手人寰,83的老人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但是她却在程德钧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他说到做到。他通过各方争取,让这个乡村敬老院装上了热水器,老人们在冬天也可以安心洗澡;完善了厨房设施,让老人们一日三餐营养健康有保障;添置了洗衣机,让老人们每天都可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安装了电视机让老人们可以在一起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他还安排医生定期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加强锻炼。住到敬老院的童大友,本身就是眼睛、手、腿都残疾了五保户,因为无法行动,吃饭、洗澡、大小便都无法自理,而敬老院唯一的护工是一位女性,有时候不方便照顾,所以伺候童大友的事落到了程德钧一个人身上。有一次童大友生病住院,程德钧全程陪同,细心照料,为他擦洗身体,剪手指甲、脚趾甲。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以为他是病人的亲人,还他说很难见到如此细心照顾瘫痪病人的家属。

除了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程德钧还注重他们的情感。他怕老人们孤独,每天下班后就会去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给他们讲发生在外面的奇闻异事,每一个节日他都不忘把敬老院装点的温馨喜庆,还会为老人们洗澡、理发、换新衣、准备节日特色美食,让这些老人开开心心过节。程德钧的家在朝天城区,妻子、女儿都在城区上班,本来就是一周才能回一次家,但是他管理了敬老院以后常常是几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家人对他既有埋怨、又有心疼,他对家人也很愧疚,但是他却总是放不下那些老人。日子久了,老人们也把敬老院当成了真真的家,而程德钧就是他们的家长、是他们的主心骨。如果程德钧出差办事几天没有回来,他们就会像期待儿子回家的父母一样不断打电话,甚至跑到乡政府院内四处寻找。程德钧和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程德钧说关爱老人,帮助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他经常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涉老法律法规,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老龄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在全体村民中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当他听到老人有家庭不和的情况时,他都会找机会与矛盾家庭成员促膝谈心,让年轻人和老人好好沟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他们,促进了家风、村风、民风的好转。

 

用爱维护家 用心回报爱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程 鸿

 

家庭,不仅仅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长相厮守;不仅仅是尊老爱幼,其乐熔融的和谐氛围。家,意味着责任、奉献、宽容和理解。一个幸福的家庭,应当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勤劳的家庭、学习型的家庭、环保型的家庭。当然,要让家庭幸福之花常开,需要每一位成员为“她”培土、施肥、浇水,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
  曾家镇荣乐村五组有这样一对夫妻,结为夫妇二十余载,他们依旧恩爱如初,他们敬老教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点滴为社会为工作倾情奉献着,他们就是——程鸿和张成松  

1995年程鸿与丈夫组建家庭,家庭生活非常拮据,为了养活一家人,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程鸿在本村小担任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顺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年来,生活面貌没有什么变化,代课教师的工资和老公的务工工资不够家庭生活开支,因为年老多病的父母常年患病吃药。她决定和老公一起外出务工。在外奔波了三年,生活上基本得到了改善。一次偶然,她和丈夫回家探望老人。和父母交心谈心,拉家常,看出了父母的心思,父母希望儿女回到自己身边的那种渴望。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回家创业,一遍照顾老人和孩子。2003年,她回到家中,也正好赶上村换届,当时她竞选了村妇女主任,随后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走家串户,为老百姓解凝难,办实事!她经常碰见本村的婆婆爷爷领着自己的孙孙到很远的学校去上学。下雨天,泥烂路滑,满身是泥,全身湿透了。当时,她看到很多留守儿童的疾苦,给留守老人增添了不少负担。她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始终有一种心疼的感觉,一种慈母的动力迫使她该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做点什么,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他和家人商量;决定为这个群体付出点爱心。于是,20102月她创办了“曾家镇留守儿童之家”。当时,只有10个孩子,当然办好“留守之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迎得孩子的欢心,父母的放心,她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贪黑,耐心细致,她把这些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孩子的学习辅导、生病照料、吃喝拉撒等全靠她。她的关照感动了家人和社会。孩子们感到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但生活过得很快乐。孩子们都叫她“程妈妈”。目前她收养了60多个留守学生。

2014年他通过市场调查后,在荣乐村种植山葵160亩,这样,一边种植山葵,一边照顾家庭。丈夫一直在广元搞木地板销售,他担心妻子一个人太劳累,坚持每周末回家一起看照留守孩子和山葵种植及家里的老人,夫妻俩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生活上共同照顾双方老人,事业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由于夫妻俩诚信经营,本分做人,山葵基地很快打开销路,山葵苗都销往国外,生意越做越好。在积累到资本和生意经验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他们获得了成功,成为全村的致富标兵和能人。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夫妻俩成了该村的致富带头人。也给本村村民探寻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孙亮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记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亮,男,汉族,19817月出生,四川宜宾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广元市朝天区林业和园林局核桃科研所所长,林业工程师,2012年度四川省林学会先进个人,2015年度四川省林业产业先进个人,广元市第八届科技拔尖人才,广元市第四届先进工作者。

孙亮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勤恳恳,带领核桃科研所创建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选育出“硕星”、“夏早”、“蜀朝2号”3个核桃品种并通过省级审(认)定,持续抓建核桃采穗圃建设和品种改良工作,全区核桃良种化率达72.5%,大幅度提高了朝天核桃品质。《朝天区核桃品种选育及芽接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科研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制定出台“朝天核桃”地方标准,总结出朝天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区大力推广。截止2015年底,全区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1000万株,产量达3.1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人均核桃收入5000元以上。

 

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第二届“最美朝天人”初步候选人  杨国富

 

杨国富,身处朝天曾家山杨家村,于20003月至今任杨家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两河口乡护林员,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农村的普通党员,他始终保持坚持的党性,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严谨工作作风,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带领村委会一般人努力奋斗,杨家村的各项工作事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认同,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曾多次被乡党委政府连续评为先进个人,2000年朝天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理想信念坚定  党员形象好

思想上始终与党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教育和党课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较好的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身先士卒,和谐发展的理念,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路线,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利用各种会议等多种途径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  

   在生活中,充分体现一名共产党员吃苦耐劳,甘愿奉献,对待群众他是村干部,也是朋友,更是亲人,关心群众,热爱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  

守护森林  誓将青山变银行

   守清平、默默奉献,十多年来与大山相伴,从容面对独守山林的孤独寂寞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为两河口乡护林守林做出了卓越贡献,确保了两河林业安全,被群众誉为两河口乡“森林的守护神”。十多年来如一日,他每天早上九点,就收拾起他的装备——一壶水、一本巡山记录本和一个简易的望远镜步行10余公里进行巡山,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他管护近2万亩森林的每一个山头。哪里的树被风刮倒、哪里的桥涵被水冲坏、哪里的树有了病虫害……他都在巡护日记中记得清清楚楚。无论风霜雪雨,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坚持巡护到位,不留死角。辖区内的每条山路上、小溪旁、密林深处都留下了他艰难行进的足迹。越是刮风下雨、越是严寒或下大雪的日子,他越是要坚持巡护。因"越是天气恶劣,越是犯罪分子盗伐林木、偷拉私运和乱捕滥猎的时候,决不能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遇到盗木或者乱砍乱伐的人,他总是毫不留情的予以处罚。就这样,他先后处理了大大小小的盗林事件20余起。在日常巡护中,他充分利用路旁山边石头石块、电线杆等撰写防火宣传标语,在他的心中,林区有多少块宣传牌、多少条宣传标语、那些地方在什么时节有用火现象,如数家珍。防火戒严期间,每天早晚,播放广播进行宣传,常沿着山边林边巡护,有时中午也顾不上休息,啃完干粮又继续到村庄去宣传,耐心地给村民讲防火形势、防火知识,引导村民科学用火,把“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植根于群众中。  

带头发展土鸡  促农民致富

 2010年得知有人搞生态土鸡养殖,经过考察,发现这种方式既能发展经济,又不破坏森林,采用林间放养,林下种草,青草喂鸡,鸡粪作肥、树木青草、土鸡、鸡粪几种要素循环利用,既生态又环保。2011年土鸡养殖达到2000余只,利润接近3万元,同时带动农户发展土鸡养殖产业,壮大养殖规模,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村里的土鸡养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让养殖户真正的得到了经济利益。

牢记宗旨  致力脱贫攻坚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他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珍惜党的光荣称号,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个村民,特别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积极主动投入扶贫脱贫工作中,搞好政策宣传,做好脱贫对象发展规划,不计得失,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让村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得到了党的关怀。

上一条:第二届“最美朝天人”正式候选人公示
下一条:我区爱心企业2016年精准扶贫捐资助学名单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