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朝天网信>>网信朝天>>正文
分享到:

以媒介素养调控个人信息反应

时间:2020年04月01日 16:39   来源:中国网信网   阅读:

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在海量信息刺激作用下,由于个人感到应付能力不平衡,会产生某种紧张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称作应激反应或者狩猎反应,这就需要人主动去调控。一般来讲,适度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人调动起内部机能,获得战胜困难的潜在力量。但是,应激反应如果超过适度状态,就会产生过激现象,不仅无助于困难的解决,甚至还会伤及心理和身体。

在新冠肺炎这类超大型公共事件发生后,封城和宅家造成了人的活动闭锁,这与传播场域的空前扩展和活跃形成巨大反差,我们要意识到人在这种信息场中会呈现一些普遍特点:

一是信息被人感知后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变化。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对刺激的反应是否合适,会影响到心理乃至行为是否失调。

二是人对敏感信息的关注度会不自觉倍增。敏感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会有累积效应,定向累积超出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

三是圈层循环。根据数据分析,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硬核事实并不是信息主体,而是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它们在网络上形成链式放大和循环变形,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当中,熟人的信任传递,会螺旋式地强烈带动人的注意力,形成心理冲击。

当公众知道了这些特点之后,有助于更加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也许会有人讲,自己的健康自己关心,防病毒感染就是要多了解信息才能防护好自己。这个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是任何行为失度就会走向与愿望相悖的境地。例如,常识告诉我们,过载是危险的。人的注意力与时间分配,都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而恰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一些人不自觉地陷入信息过载状态,日夜盯住手机屏幕不放,机械式地不停刷屏,直至焦虑难安,健康失调,这就是由信息过载而导致的心理和生理过激反应。

古人讲“心之官则思”,在面对信息大潮瀚漫而至的状态下,每个人都要做有心人,既保护好自己利益,也维护好别人权益。这就需要通过有意识地增加媒介素养,以主动调控取代被动接受,感知到传播即涉责任和伦理,以此获得内心自安和行为得当。

互联网具有普遍性特征,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信息,传播学上叫普遍赋权,打个比方叫作网络信息进出“无门坎”。增强媒介素养的作用,就如为自己安装一个双向的阀门,不致使任何信息都可无节制地冲击心灵和产生过度应激,也使自己不会任性地向外发布不负责任的信息。

媒介素养并不神秘,它与人的其他修养是相联系和互通的,只是具体到当下这个媒介社会中,万事万物都通过互联网而媒介化了,所以基于媒介而增加一些与此相关的素养,这既是急需之务,也是固本之策。

媒介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出发点有三条,一是用以获益,二是沟通交互,三是自护护人。用以获益既需要掌握一定媒介知识和技术,也需要立场与方法;沟通交互决定了双向传播中运用何样的文化与伦理;而自护护人则看一个人用何种道德、法律、责任意识去保护自己和维护社会。

在重大疫情期间,基于用以获益、沟通交互、自护护人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从实际出发、简便可行的方法,调控自己的信息反应,体现出一个有素养的信息接受者的行为方式。

一是调控对媒介信息的依赖性。过分消费信息是一个普遍现象,低头看屏和拇指点动占据时间过多,影响正常生活。意识到这一点后,可以主动降低依赖度,调控用于信息交互的时间,解除冗余信息对自我的捆绑。

二是调控交往伦理的自筛性。哪怕网上一个点赞一个表情,都是对话题的表态,这些既反映立场,也折射出伦理。在算法推荐的场域中,你选什么就优先获推送什么,这就需要体现素养,分辨真伪,注意挣脱“茧房效应”的束缚。

三是调控信息冲击的风险性。从线上到线下,有着潜在盲目行为的可能风险。由不信任感、邻避心理等驱使,有话语冲口而出、事情做了再说的可能。之后可能会后悔不及,但网络行为覆水难收。

在我国一些省份如广东,媒介素养教育已进入中小学,说明其正在成为一项基础素养受到重视。现在遇到重大疫情窗口,给更多的成年人补上这一课,也可列为一项抗疫的长远与应急结合之举。(作者:江作苏,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上一条:完善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下一条:电子商务发展2025年愿景调查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