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确保救助无遗漏。组织乡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对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等群体,通过实地查看、邻里访问、大数据比对房产车辆等信息,严格核实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坚持“一户不漏、一人不少”原则,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杜绝“错保”“漏保”。
优化服务,提升救助时效性。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社会救助专窗,实现低保、临时救助等业务“一站式”办理。组建“代办服务队”,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上门协助办理;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专人值守快速响应诉求,已通过热线为25名群众解决急难问题,让救助服务更贴心高效。
多元发力,增强救助实效性。推动部门协作,与医保、教育等部门联动,对因病、因学致贫家庭落实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开展捐赠和志愿服务,提供生活物资、就业帮扶等,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救助格局,切实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葛治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