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冉金鹭)金秋时节,硕果盈枝。11月4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主办,广元石窟研究所、广元市博物馆协办的南北方细石器技术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元市朝天区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的30余位考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南北方近年来细石器及相关遗存新的发现、新的研究,共同探讨细石器人群的石器技术、文化面貌、迁徙路径等学术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朝天区细石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阿拉善苏呼图细石器制作场》新书首发仪式备受关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教授现场分享,深度解读了阿拉善苏呼图细石器制作场的考古价值与研究成果。
随后,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子铺细石器及南北方相关遗存展开热烈交流。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先生分享《中子铺细石器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详细解读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与技术特色;广元石窟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馆员唐志工结合广元周边细石器发现,提出对中子铺遗址文化定位的独到思考;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四川地区、青藏高原东部细石器新发现及技术特征进行分享,为南北方细石器技术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
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子铺细石器遗址作为南方细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出土的细石器工具形制精美、工艺精湛,既保留了南方细石器的独特风格,又展现出与北方细石器文化的交流融合痕迹,为研究史前时期南北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及技术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专家学者参观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
会议期间,全体参会嘉宾实地参观了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在博物馆内,一件件历经万年的细石器工具静静陈列,从刮削器、尖状器到石核、石片,清晰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与高超的石器制作技艺。嘉宾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文物细节,不时驻足交流探讨,对中子铺遗址的考古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据了解,中子铺细石器遗址自1990年被发现至今,先后经过两次发掘,出土细石器文物1万余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比四川三星堆遗址早了2000年。
2024年10月20日,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以“中子铺细石器发展历程”“国内细石器文化分布”“细石器的全球化传播”“细石器文化传承与遗址守护”为核心内容,系统呈现细石器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细石器文化研究、文物保存、社会教育及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实物资料。
“朝天中子铺遗址是细石器文化向南传播的重要‘指路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这里建设博物馆、举办学术研讨会,不仅能大幅提升朝天区在细石器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为普通大众普及细石器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质平台。”王仁湘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搭建了南北方细石器技术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更让中子铺细石器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了解细石器,认识细石器,把中子细石器考古博物馆建成一座集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的基地。”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负责人王兴蓉表示,将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细石器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力度,完善博物馆展陈体系,让这一承载着史前文明密码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