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区“喜迎十八大,展示新成就” 系列报道之一·农业现代化
《广元日报》记者 张玉伟
一片片核桃林在山腰起伏延绵,一辆辆满载绿色蔬菜的外省车辆驰向四方,一座座标准化香菇大棚错落有致,一排排规模化养殖小区干净整洁……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朝天,从绿园田畴间感受到无限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拥有“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等名片的朝天区,紧紧围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片,走出了一条“建园区、兴产业、促增收”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特色产业 催生农业转型发展
“今年,我家种菜收入6万元,利用尾菜养了几千只土鸡又能赚个20万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了!”10月8日,平溪乡工农村七组陈兴龙在卖甘蓝间隙,和记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帐。
近年来,朝天区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作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培育并形成了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迈进。
朝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2011年产量达到1.036万吨;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产值达50万吨,“曾家山”牌辣椒、甘蓝、萝卜、土豆、莴笋、香菇等6个蔬菜品种先后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出栏生猪19.24万头、土鸡144万只,繁育鸡苗1000万羽;蚕桑和食用菌产业巩固提升,香菇产量实现4200吨、黑木耳产量实现521吨,养蚕量、产茧量持续位居全市首位。
数字的背后,是现代农业的勃兴,昔日“靠天收”的传统农业模式已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老故事。
农企共赢 抱团闯出大市场
“没想到我们农二哥也成为了家门口的上班族。”正值朝天平溪金田公司中午下班,记者遇到了回家午餐的龚寿莲。在路上,她顺道从自家地里抱了个甘蓝,摘了些辣椒、茄子等蔬菜,扯了几根葱花蒜苗。
“这可都是绿色蔬菜哟!我们种的菜一部分拉到了全国各地大城市,一部分加工后已卖到了国外。”龚寿莲指着身后大片大片的蔬菜,乐呵呵地说。
今年,龚寿莲在金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利用早晚和周末种自家的那“一亩三分菜”,收入远高于她上班的薪水。在朝天,像她这样的家门口“上班族”农民越来越多,告别了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近年来,该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重点、改造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先后培育出金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棒仁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6家,带动农户3.2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4%,带动基地面积56万亩。
该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全区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59家,辐射带动农户3.6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2%。通过专合组织,朝天核桃在成都、西安、上海等地设立了15个销售窗口,并出口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家,核桃种植户均收入达3000元,预计到“十二五”末,朝天核桃将实现产值近5亿元。“曾家山”绿色蔬菜远销武汉、广州、长沙等50多个大中城市,还与省内外大型一级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设立“曾家山”绿色蔬菜专销摊位20个,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
项目推动 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荒地变耕地,陡坡改平地,蓄水池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硬化道修到了家门口,农业项目建设为我们农民铸起了‘聚宝盆’!”平溪乡大竹村党支部书记郑长荣说。
曾家现代农业(畜牧)示范园区内,一排排土鸡养殖场依傍在山坳,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向田边地角,大小工程机械正紧张地进行沟渠治理。记者在该园区内的四川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看到,全自动喂料、饮水、捡蛋等设备一应俱全。企业负责人汪志聪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通过对曾家山土鸡进行品种选育和扩繁,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农户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形成了“鸡—肥—菜(草)—鸡”良性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目前,已带动周边118农户大力发展土鸡养殖,曾家山土鸡也坐上飞机卖到了上海、北京等地。
2009年起,该区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先后整合6亿余元资金,建立起中子现代林业示范园区、羊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溪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区、曾家现代农业(畜牧)示范园区;在全区建设标准农田1.1万亩,实施沃土工程35万亩次,有效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了农业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如今,朝天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该区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展现出蓬勃新姿,正向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目标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