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垃圾分类在城市都做不好的事情,在农村更是难以推进。然而,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从政府到村民,从城镇到乡村,却将垃圾分类这场“绿色革命”推进得井井有条,探索出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模式,成为“川东北典型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样板”。今年8月中旬,2020年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正式公示,朝天区作为四川省两个县区之一和广元市唯一县区上榜。
做法简单易学可推广
11月19日,初冬暖阳融融,车辆穿行在广元市朝天区的乡间道路上,家家户户门前的“绿色”垃圾桶及沿途设置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点成为一道道独特风景。
“师傅,你在干什么?我在分拣垃圾瓶瓶,分拣出来可以卖钱,拉到服务站去,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比较自觉,只是个别的老年人她不清楚,我把它拣出来。”在中子镇五里村,村上保洁员赵学正在路边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点”对蓝色桶里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据了解,像这样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全区共设置了2000余处,全区村庄保洁员有1500余名。

朝天区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由于村民生活环境及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一度时间,农村河沟、山坡、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境?2019年初,朝天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在全市率先创新推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级三分类”模式,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确保了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投得出、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
“三级”就是通过“农户粗分、保洁员细分、服务站精分”,“三分类”就是分为“可回收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三类。农户通过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村组投放点、分类服务站和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方式进行粗分;保洁员对投放点的垃圾进行细分,分离出错分、漏分的可回收类转运至垃圾分类服务站;垃圾分类服务站严格按照标准,对收集的可回收类进行精分,形成了一套简易方便、体系成熟、适合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

“农村垃圾分类没有像城市那样复杂,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语言,只要告诉农民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是莫用的,有用的可以拿到服务站卖钱或丢到蓝色桶里,莫用的就丢到绿色桶里,只要这样讲,大部分农民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在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办主任赵奎的带领下,说话间,来到了中子镇转斗铺社区,刚进村口,“最干净乡镇”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在社区垃圾分类服务站,有一个积分兑换区,上面摆满了洗衣粉、纸杯、抽纸等奖品。社区主任相玉江介绍,一元钱兑换100分,分数又对应相应的商品,“老百姓很是积极,比如想要洗衣服,这次卖废品的积分不够,等下次累积够了再拿走,老年人喜欢兑换,年轻人喜欢要现金。”

对村民拿过来的“可回收”类垃圾,服务站采取现金支付和积分制兑换方式,大大激发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相玉江高兴地说:“现在通过积分制管理后,特别是还有现金支付方式后,村民对垃圾分类是非常积极的,垃圾分类的流程也比较明确,都晓得怎么做了。”
话音刚落,村民廖群英拿着一摞废纸壳走了进来。“我们村民对垃圾分类都非常清楚,有用的比如说纸壳子就拿到服务站回收了卖钱,无用的比如说餐厨垃圾之类的,就放到垃圾桶,有人统一回收,整个社区的环境都非常好。”
在宣河镇垃圾中转站,垃圾收运员王月正在忙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她分管片区的各个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垃圾运到垃圾中转站,再由专业公司运往市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实现了垃圾“白天进城、晚上照明”。这样的中转站全区建有22座,有效衔接了“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置”三个环节。

针对山区群众“大分散、小集中”聚居的特点,朝天区通过“户配分类桶、组设收集点、村建服务站、分片区建立中转站”的方式,截至目前,该区124个行政村全部推开垃圾分类。通过可回收物回收循环利用、餐厨垃圾沼气发酵、易腐烂的堆肥还田、有害垃圾规范暂存、其他垃圾焚烧发电等环节,农村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源头减量2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
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朝天这样的偏远山区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到底会带来什么好处?又见到了怎么的成效?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办主任赵奎首先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
朝天区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27万余吨,其中回收“可回收”物0.35万余吨,集中处置有害垃圾0.13余吨,其他垃圾1.91万余吨全部用于焚烧发电,可满足2700余户居民全年的用电需求,实现资源再利用。从2019年至今,通过分类治理,实现农村垃圾减量25%,资源回收、焚烧发电等累计产生经济效益680余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达100%以上。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它更大的意义体现在生态效益上,通过垃圾分类,我们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习总书记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实际上就是让山更青,水更绿,让垃圾分类这项成果惠及我们的子孙,造福我们的后代。”作为垃圾分类的亲历者和实践者,赵奎直言。
经济账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算出来的,生态账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无形财富。赵奎还算了这样三笔生态账:一是农村环境焕然一新。依托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全区1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30余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全部达标整治,河湖溪沟、边坡等地30多处较小堆体得到有效整治,改变了过去“垃圾围村”的现象;二是产业发展更加兴旺。自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来,朝天区积极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截至目前,打造精品旅游村落52个,精品乡村旅游线路3条,覆盖全区12个乡镇87个村,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三是文明新风加快养成。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群众能严格遵守“门前五包”责任制,维护好厨房、厕所、牲畜圈舍及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齐摆放生产生活用品,不乱扔乱倒、私自焚烧垃圾,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80%以上。

“有废品卖不?拿起来哦,收废品喽,有废品拿起来,收废品喽……”
转斗铺社区保洁员闫家生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收集可回收物品,他开心地说:“现在根据我在外面走的话,确实环境变化太大了,我开初去的时候,那些垃圾都是乱七八糟摆起的,现在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啊,上门服务啊,搞得整洁得很,看起人也舒服,走路也走得有精神啊。”
“环境好哦,清洁得很,莫得一点渣渣,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看的又好看,我们现在生活幸福的很。”90岁的苏莲英老人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提到村里的环境,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蒋长福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结合我们朝天实际,按照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方式,建设易腐垃圾阳光堆肥点,通过堆肥发酵,将易腐垃圾转换化为绿色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资源更大化循环利用。”
系列机制体制保长效
“刘渊,你这个垃圾咋个处理的?分了类的哦,这些该卖的,我们都捡起的,莫法卖钱的都归到类的,没有乱扔,卫生好了,坐在这儿吃饭心情都是舒畅的,那就好好好……”
每天一大早,中子镇转北村党员相玉虎都要骑着摩托车在村里转一圈,去自己联系的二十多户村民家中看看垃圾分类是否到位。
除了党员进村入户宣传指导,朝天区还通过开展坝坝会、农民夜校、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如今垃圾分类已经在朝天农村入脑入心。
“以前我们这垃圾到处甩,也没啥意识,现在通过党员反复上门给我们讲解之后呢,我们现在也懂了,垃圾该卖钱该分类的我们就分类了,环境现在确实改变比较大。”转北村村民刘渊剥完手里的橘子皮后,很自然地丢进了身边的绿色分类桶里。
作为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这场农村垃圾分类“绿色革命”中,朝天区积极探索建立系列长效机制,构建起“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建立全覆盖责任机制。把全区12个乡镇划分为6大片区,实行“领导包片、乡镇包村、村组包点、党员联户”,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和连续排名靠后的乡镇严肃问责处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打好财政投入、向上争取、社会资本“组合拳”,朝天区财政累计投入垃圾治理经费1600余万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收集转运处置体系等设施建设和人员配置等,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近两年共引进社会资金1400余万元;同时,建立全过程考核机制。将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捆绑打包,采取特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部外包。制定《朝天区乡镇生活垃圾运输作业检查考核评分细则》,对企业实行“监管部门、乡镇属地”两级督查和“日巡查、月考评、年考核”三重考核管理,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运营经费结算挂钩,倒逼企业工作落地落实。
在转斗镇黎明村二组“环境卫生及生活垃圾分类评比栏”上,每家每户每月卫生评比结果显示大多是“好”,没有一个“差”,评比内容及标准、“门前五包”制度也标示的清清楚楚。
“村里面都是熟人,大家都不想落后,不想被人笑话,都在互相监督,各家各户都很自觉地搞好环境卫生,你们看嘛,村里根本看不到一点垃圾。”村民文安平道出了所有村民的心声。

除建立系列长效机制,朝天区还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村设立卫生评比栏、户建立环境卫生星际评比卡等系列村民自治制度,并通过创建成一批国家、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市级卫生村和市级最干净乡镇、最干净村庄的示范带动,目前,朝天乡村处处弥漫着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我们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和未来。”朝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蒋长福对常态长效化做好这项工作信心十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前端收运体系,夯实基础配套,广泛宣传动员,真正实现我们农村生活垃圾分得开、收得拢、运得走、处理好,让我们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广元台全媒体记者梅莹 陈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