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朝天区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强化法治保障、德治培育、自治约束、智治支撑,创新推进基层平安建设,全区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强化党建核心,引领平安建设
因地制宜建组织。在现有党组织基础上,探索建立跨乡镇行政村联合党组织和网格党小组,统筹开展法治宣传、矛盾调处、依法打击等工作,形成“支部共建、人才共育、阵地共抓、平安共创”的区域融合新架构。引能助力强班子。召引有担当、有威信、有能力、有资源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多管齐下壮队伍。开展干部下基层结对认亲“六共”行动,动员在外能人回乡发展,持续实施“500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精准施策推进平安建设。
着力法治保障,筑牢平安根基
着力法制宣传提升法治意识。组建乡村法律巡回宣讲队,开展法律七进法治文艺演出,打造提升“法治宣传长廊”、建立平安朝天、朝天普法微信平台,开发刺绣传法、灯戏演法等一系列本土法律宣教方式,常态化进村入户、送法上门,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着力联动联调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边界特点与陕西宁强县建立边际调解委员会22个,实现边际纠纷联动联调。规范建立乡镇综治中心,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着力共建共治促平安。连续15年与陕西省宁强县开展平安共创共建,创新推出互联网+平安边际“1144”模式,实现边际地区共享、共治、共建、共融。
潜化德治培育,引导和谐平安
实施“三百工程”潜移默化。打造“百里示范走廊”,集中设置宣教示范点;开设“百姓大讲堂”,搭建“百姓大舞台”,深度挖掘平溪傩戏、李家舞狮、“三句半”等民俗文化,将道德规范编排成接地气的乡土节目,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创新“积分制管理”激励警示。普遍建立村民“积分制管理”,抽取村集体经济收益的10%作为奖励金,激励村民参与平安建设;大力开展“知客”“乡贤”乡风民俗劝导,对公认的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示范户评星授旗,对偷懒、赌博、忤逆等陋习家庭进行警示教育。用好“评先树模”以点带面。广泛开展“十佳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群众自评自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朝天好人”典型事迹,讲述群众身边故事,让群众成为传承良好家风、崇德向善的传播者、践行者。
推进自治约束,联创基层平安
建规立约划底线。修编完善村规民约,进行有效治理。群防群治保平安。实行“十户联防”户长制,建立治安义务巡逻队、民兵应急分队,设立治保会,落实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或村社区主任兼任治安户长,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良好氛围。村村联盟促发展。建立起以川北农耕文化和新型农业为支撑,以“一园四区”为核心的跨乡镇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推、平安联创”形式,形成“社会联管、矛盾联调、村风联树”的基层联防共治新模式。
创新智治支撑,助推辖区平安
“互联网+平安智慧小区”助推社区平安。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建立人员、车辆出入管理和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等系统,完善紧急报警求助机制,加强信息发布、民生服务、消防能源监测,构建起全时监控、全域巡查、全民互动的智慧社区安防网络。“互联网+网格化”助推服务管理。整合划分网格,配备三级网格员,落实网格员劳务补助,统一配置网格管理设施设备,实现基层党建、矛盾化解、治安防控、法治宣传、民生服务等网格化一体化服务管理。“互联网+雪亮工程”助推治安防控。建成“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点1214个,“天网”视频监控点220余个,“慧眼工程”视频监控接入1.5万家庭,接入社会资源监控点1000余个,自主研发了“四川公安政务服务+民宿管理系统”,有效破解民宿治安管理难题,实现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全覆盖,构筑全时空立体化防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