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冉金鹭 张丹)盛夏时节,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望远山云雾缭绕,晨光中,直径50毫米的临时供水管道穿梭于苍翠林间,将溶洞深处的清冽泉水引入李家镇永乐村地龙坝农家乐集群及周边民居。
“今年避暑季接待游客时,再也不用去拉水了!”民宿老板刘泽连拧开水龙头,哗哗水流瞬间注满洗菜池。这汪奔涌的清泉,正是李家镇望远山集中供水工程的生动注脚——这项民生工程,不仅让附近1000余名群众告别“用水难”,更在旅游旺季成为农旅融合的“助推器”,让川北山区的乡村振兴图景愈发清晰。
破题解困:从“水比油贵”到“清泉入户”的民生答卷
“雨天遍地流,旱时水难求。”这是李家镇受喀斯特地貌限制缺水的真实写照。据了解,2022年极端干旱期间,当地村民需从20公里外转运生活用水,不少民宿、农家乐因停水流失客源,旅游经济遭遇“水瓶颈”。“最困难时,一桶水要供全家做饭、洗漱,游客来了连冲厕所都得省着用。”永乐村村民蒋艳回忆。

李家镇望远山集中供水工程
民之所急,政之所向。朝天区将供水工程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头号项目,组建由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专班,历时1年勘测定址。项目覆盖7个行政村及旅游核心区,新建日供水1500立方米水厂、72公里输配水管网,建成后可惠及0.95万常住居民及游客。如今,地龙坝家家户户的水龙头拧开就有清泉流出,蒋艳的民宿在今年“五一”假期接待量同比增长30%,流水声成了她最安心的“背景音”。
创新攻坚:智慧施工破难题 “土洋结合”创奇迹
毛玉塘取水点,是“水源取水”的重要基础工程,而施工过程中,这儿的溶洞难题成为“拦路虎”——水源藏于地下40米葫芦状溶洞,常规方案需耗资700万元、工期3个月,且地质风险高。
李家镇干部带着村民代表蹲守现场,琢磨出“前期吊运+后期电梯”的土办法,采用定制化吊运装置和微型钻探设备精准作业,最终仅花费140万元、用时40天就打通了水源生命线,成本降至原方案的五分之一。“土洋结合”的智慧创造工程奇迹,让“不可能”的水源地成为稳定供水的“生命线”。
工程推进中,该镇还建立了“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累计召开推进会30余次,协调解决纠纷12起,确保工程高效推进。目前,主配水管道、加压站等主体工程已完工,率先解决3000余人用水需求,剩余工程正加速推进。
活水赋能:从“解渴”到“兴业”的价值跃升
“供水稳定后,客房入住率提升40%,游客投诉清零!”“晓山青”民宿负责人朱茂华的账本见证着变化。
如今的李家镇,年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供水工程不仅解决民宿、景区的用水难题,更推动旅游环线“微改造”:太阳能路灯沿山路延伸,景观绿化带四季花开,“森林氧吧”“全国百佳避暑小镇”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在供水保障下,李家镇的高山蔬菜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地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全力推进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目前,两座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蔬菜育苗大棚已拔地而起,棚内配备喷灌系统、自动化育苗床等设备,年育苗能力可达50万株,能够充分满足200亩蔬菜基地的用苗需求,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清泉入户,群众喜笑颜开
“水通了,大棚用水有了保障,下半年我准备育30万株越冬蔬菜。”润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仕聪站在即将完工交付的大棚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水网与产业网的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长效守护:构建“智慧水网”的振兴密码
“我们建立了专业管护队伍,划分责任片区,配合供水企业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管网巡查和设施维护。还围绕水质消毒、水量监测等,开展知识培训,保障居民和游客饮水安全。”李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管网延伸入户、望远山社区水厂等工程,构建“水源地保护—管网输送—智能管控”一体化供水体系,推动“水网”与“产业网”“民生网”深度融合,让“幸福水”流入千家万户,为康养旅游、农业产业等乡村振兴支柱提供持久动力。
站在望远山顶,新铺设的供水管道沿着山势蜿蜒伸展,与山间新建的民宿群落、产业基地交相辉映。从“有水用”到“用好水”,从“解渴”到“赋能”,这一汪清泉正书写着李家镇的蜕变故事——当水流进厨房灶台、浸润田间地头、滋养旅游经济,一个“水畅、景美、业兴”的乡村振兴样板,正在曾家山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