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朝天要闻>>正文
分享到:

朝天区:“剪纸+狮舞” 激活非遗传承“新生态”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5:24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阅读:

本网讯(冉金鹭 杨欣月)当剪刀与刻刀在红纸上游走,动态的“李家狮舞锣鼓”场景便凝练成静态的剪纸艺术——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狮舞”和传统剪纸文化实现跨界碰撞,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赋能非遗传承、非遗反哺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剪纸工作坊让非遗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技艺融合:让非遗在“动手实践”中显内涵

9月19日,在李家镇第二小学的剪纸工作坊里,学生冉清玉正专注地复刻狮舞“采青”的经典招式。“以前看狮舞,只觉得热闹;现在用剪纸还原每一个动作,才懂‘采青’象征着吉祥如意,每一步都有讲究。”他的感受,正是学校推动非遗融合传承的初衷。

为了让剪纸精准传递狮舞锣鼓的文化内核,该校教师蹇金莲带领师生多次走访非遗传承人:从狮头的绒毛走向,到锣鼓的摆放方位,再到舞者的步态细节,逐一确认、记录,最终转化为清晰的剪纸线稿。“我们不只是教手艺,更是用‘剪纸+狮舞’的融合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中读懂传统文化。”蹇金莲说,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剪纸的细腻质感,又延续了狮舞锣鼓的文化寓意,让非遗传承不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内涵的深度传递。

代际接力:让传承人成为“文化纽带”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传帮带”。在李家镇的校园里,市级非遗“李家狮舞”传承人刘超、省级非遗“李家锣鼓”传承人刘三加,成了学生最熟悉的“校外老师”。

每次进行授课时,刘超都会先示范狮舞的“起势”“跳跃”等基础动作,再结合当地民俗,讲解每个招式背后的故事—比如“摆尾”象征驱邪,“拜门”代表尊重。

“看到学生用剪纸创新展示狮舞,我特别开心。他们不仅爱学,还能想出新办法讲非遗故事,这就是传承的希望。”刘超说,今后他也会继续走进校园,让学生在亲身演练中感受“李家狮舞”的魅力。

刘三加也坚持每年进校授课,从锣鼓的节奏把控等方面,手把手教学生与狮舞配合。“李家锣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得一步一步教,让学生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而是与狮舞呼应的‘文化密码’,绝不能让它断了代。”他的坚守,让传统技艺在代际接力中不断档,更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扎根。

文旅联动:让非遗从“校园”走向“大众”

据了解,李家镇第二小学在每周三下午开展社团活动时,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学习非遗文化。如今,这些融合非遗基因的剪纸作品已走出校园,成为文旅融合新载体。

李家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狮舞锣鼓表演

“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活’在生活里。”李家镇副镇长乔云介绍,下一步,当地将继续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深化狮舞锣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着力培育青少年成为非遗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同时,以剪纸艺术为纽带,推动其与龙神阁、望远山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开发“非遗+文旅”剪纸文创产品,为李家镇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校园里的剪纸创作,到传承人的技艺传授,再到文旅场景的融入,李家镇正用文化融合的思路,让非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艺范畴,而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在这里,剪纸与狮舞锣鼓的相遇,不仅是非遗文化的“新生”,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

下一条:开拓思维眼界,汲取发展力量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5602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