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永蓉是麻柳刺绣的传承人之一,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刺绣大师。
四川文明网广元讯(文/周林 王露 图/蒋雨洹)遥望江面汽笛声悠悠,近看针尖流转似倾诉。广元皇泽寺阁楼上,“秀女”胡永蓉正沉浸锦绣世界,翻转着手指尖的绣花针,幻化出一个个光与影的结合。
胡永蓉是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刺绣大师,作为麻柳刺绣的传承人之一,刺绣就是她的人生。黄昏映照,只见她手中飞舞的彩线,色泽倍加耀了眼,飞针、走线,娴熟而丝丝入扣,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女红之巧,十指春风。
传承是责任,刺绣是人生
“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在四川省广元市麻柳乡,人们把刺绣称作“架花”。“架花”是麻柳刺绣中最基础、最传统的一种针法,麻柳姑娘从四五岁开始跟着母亲、奶奶学习“架花”,到出嫁之前便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在当地,评价谁家姑娘贤惠与否,首要条件是“针线”,其次才是“人品”“茶饭”。因而,“针线活儿巧不巧”至今仍然是麻柳地区男女青年恋爱、联姻的重要条件。

胡永蓉从小便跟母亲、奶奶学习麻柳刺绣。在过去不会刺绣会被视为不贤惠。

对于胡永蓉来说,麻柳刺绣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生意义。
据胡永蓉介绍:“女孩要是相中哪家男孩了,就会送他扎花鞋垫做‘信物’,这就叫‘放定’。男方家有多少人,女孩在出阁前就得绣多少双鞋垫、多少双鞋,叫‘绣嫁妆’。除此之外,床罩、铺褡、桌帷这样的大件嫁妆,从小就得开始准备。”
皇泽寺是广元市的著名景区,在这个游人络绎不绝的地方,麻柳刺绣拥有半个纪念品展厅。“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对麻柳刺绣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更多外来者与麻柳刺绣文化近距离接触。”胡永蓉身边的秀兜里摆放着她的众多绣品,香包、鞋垫 、围腰……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惟妙惟肖。胡永蓉很珍惜在展厅上班的机会,她告诉记者:“上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半辈子要在麻柳刺绣中找到我的人生的意义。”
麻柳刺绣第一次走出麻柳乡是在1982年,由广元文化馆出面带着众多麻柳刺绣作品到成都、绵阳等地参加四川省民间艺术展。“那个时候麻柳人一听要把这些生活中在普通不过的东西拿去展览,都特别激动,最后精挑细选了4000多幅。”原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曾在观看麻柳刺绣后,赞扬:“广元山乡有这么多民间艺术家真了不起,要给她们找出路,与外贸挂勾,使她们富起来。”

胡永蓉也因自己的坚持获得了许多工艺大奖。
麻柳刺绣,目前处于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只能小规模生产,还没有进入市场的能力。以至于在2013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虽然麻柳刺绣展厅吸引了近万人参观,展品最后还一举夺得了非遗节“‘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的桂冠,许多观展客商也当场表示合作意向,但他们却只能婉拒。
据调查,1984年,麻柳乡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誉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而目前却只有350余人可以绣制麻柳刺绣,能够熟练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技法、针法,并能绣出好的作品不足30人。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刺绣,出去打工挣大钱,而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完全是心中怀有一种对麻柳刺绣的那份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情结。”胡永蓉认为,麻柳刺绣这一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她有责任传承。
艺乡出秀女,传承行必至
除了“架花”外,麻柳刺绣还有着挑花、扎花、串花、游花、补花、滚边等绣法。对另一位麻柳刺绣的“重量人物”张菊花来说,这些都是她的“看家本领”。张菊花今年38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到麻柳刺绣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笑了笑:“这个‘文化遗产’是麻柳女人用眼睛和时间熬出来的哟。”
张菊花的曾祖母和外婆分别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著名的刺绣艺人,她的母亲严金秀更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十里八乡的人常常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幅绣品。她母亲的《老鼠嫁女》等绣品已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珍藏。
母亲手上随时都有针线活儿,大到被面、小到手绢,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麻柳刺绣艺术在张菊花的心里扎了根。8岁时她就拿起了绣花针,11岁便可以独立绣完一双鞋垫,继承于她们家族中的优秀艺术天分逐渐崭露头角。

麻柳刺绣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它作为“文化遗产”是麻柳女人用眼睛和时间熬出来的。
“小时候因为手指太细,带不上顶针,每一次手指都被针扎得鲜血直流。”张菊花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学习刺绣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那时候由于白天要干农活,刺绣只能晚上在松油灯下进行,“特别费眼力”,绣女一般到三四十岁眼睛就不行了,所以刺绣也是“青春饭”。
张菊花告诉记者:“麻柳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我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精美的麻柳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

张菊花也是麻柳刺绣的传承人之一,现在她还担任培训老师,让麻柳刺绣得以传承。
在麻柳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中,有着专门的麻柳刺绣特色班,张菊花也偶有到学校上课。“通过教授,孩子们大多能掌握麻柳刺绣的基本技法,但要达到一定水平还得继续努力。”对此,张菊花深感任重而道远。作为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还要担任培训老师,给麻柳乡开展的每年一度的刺绣培训班上课。目前,已经培训数百人。
“我希望通过我微小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麻柳刺绣、了解麻柳刺绣、喜欢麻柳刺绣,最终拿起针来亲手绣制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她恬静的面容和温软的话语里,你能分明感受到,这位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妇女身上,有一种植根于骨血的坚守。
张菊花14岁的女儿王心萍如今也是小小的刺绣能手,她的手艺也后继有人了,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麻柳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与延续下去,并放射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