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门户 美丽转斗
——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朝天区转斗乡新农村示范片。 张玉伟 摄

核桃嫁接培训 杨太平 摄

转斗乡场镇一角 杨太平 摄

朝天区转斗乡水双峡湖水库效果图
□张敏 杨太平
初夏五月,笔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彩画面:双峡湖水库建设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施工作业;七盘关工业园区,机器声轰鸣,工业生产热火朝天;城镇、社区、乡村,山青水绿,别致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洁净宽敞的水泥道路纤尘不染,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城乡居民尽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日益繁荣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现代化的城镇建设,富足红火的农家日子……近年来,转斗乡紧紧围绕“加快振兴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主题,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工作基调,以建设“川北门户、美丽转斗”为统领,坚持常规工作抓创新,重点工作求突破的总体要求,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产业集聚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5月30日,在转斗乡民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一串串青色核桃花挂满了漫山遍野的核桃树,社员们正忙着给核桃树喷药防治病虫害。
“民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15年全乡培育的首家林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现已发展社员159人,该基地全面建成后,年可实现毛利润400余万元。”转斗乡党委书记马继章说,近年来,转斗把核桃产业作为全乡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发展壮大了优势产业红皮小花生,稳步推进食用菌、中药材种植以及畜牧产业的发展。
马继章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乡建成核桃示范基地共3000余亩,核桃树总量达到1.2万亩26.4万余株,年核桃产量突破千吨大关(达1164吨),产值达到2500余万元;小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产量实现400吨,实现产值600余万元;种植袋料香菇100余万袋,栽培木耳30万椴;种植灵芝200亩、栽植天麻200亩;培育各类适度规模养殖大户20余户。
做强农业的同时,转斗乡从高处着眼、大处着手,在规划上超前思考、主动融入,其它产业不断优化,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发展强势崛起。七盘关国际石材城项目成为引领工业发展的朝阳产业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高达数亿元,可解决和带动当地上千人就业;规下工业产值不断壮大,以转南酒厂为代表的小企业、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年实现规下产值900万元。
服务业取得新进展。依托秦蜀第一关——七盘关和水磨沟4A级景区,建成了 “金牛古道、七盘名关”蜀道文化走廊,新发展特色餐饮店20多家,年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餐饮收入1000余万元;商贸物流业持续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新建农村超市5家,培育电商企业1家;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加大,2015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25%;贷款余额0.03亿元,比2010年增长13%。
劳务产业持续增收。通过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在外包工老板多的优势作用,五年累计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上万人次,累计实现劳务收入2亿余元。
据统计,2015年,该乡国民生产总值实现8326万元,比2010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6元,比2010年增加4500元。
民生为本 筑起百姓幸福家园
青山如屏,绿水如带,拥抱着这里的每一个小村庄,更甜醉了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漫步转斗乡,青瓦白墙,绿柳红花,大道通衢……一幅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转斗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了和谐转斗建设。
“用‘幸福套餐’温暖百姓心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转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侯光鸿告诉笔者,“凡是涉及百姓民生和实际困难的事情,乡党委、政府都一桩桩、一件件地解决。”
该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000万元,累计扶持1200人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7000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累计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100余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惠及全乡7000余城乡居民,100%的村、80%的组实现通水泥路,农电网改造、移动电话网络、人畜饮水、电视覆盖率达100%……一连串的数字背后,百姓们分享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豪,获得感不断提升。
系统推进农居外观风貌塑造、农户小环境打造、新村大环境整治、核桃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配套、文明素质提升等“六大工程”建设;配套完成污水治理、绿化美化、村级阵地、村卫生站、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文体设施、商业网点等公共设施;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化、基础设施同质化、村落民居优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四化”目标。
精准扶贫有序开展。2015年完成脱贫31户111人,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脱贫项目提前开始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卫计工作有序推进,计生工作多年代表全区迎接市级检查并得到市计生委充分肯定;各类惠民资金如实发放……
幸福触手可及,美丽抬头可见,一个魅力新乡正在展翅高飞。对此,省级新农村综合体黎明村村民苏成利最有感触,他说:“如今,我们家家户户住的是生态‘大花园’,门前就有‘产业园’,村村还配套了‘文化园’,生活别提多有滋有味了!”
党建引领 奏响惠民和谐乐章
转斗乡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三个重点工程项目“入驻”,分别是国家重点交通项目西成高铁,省级重点项目双峡湖水库和七盘关国际石材城。
这些项目的推进,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但在转斗乡,笔者看到的却是一片和谐景象,三大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有力推进,百姓受益良多。
“支持、服务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就是支持、服务全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斗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把支持、服务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当作头等大事,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勤政务实、敢闯敢干的党员干部队伍,要求全乡干部树立全局观念,举全乡之力支持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无条件地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开绿灯”“搭平台”。涉及的每一个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都要落实一名分管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考评奖惩制度。
今年以来,他们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倾斜,用60%的精力来抓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支持、服务工作,及时化解建设过程中农民与业主、施工方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营造良好建设环境,保证了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持续加强“川陕党建示范走廊”建设,转斗乡与宁强县汉源街道办紧密联系,组建了朝天区转斗乡黎明村、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何家坟村跨省联合党组织,并以此为纽带,在两地积极推广“三类六步”群众工作法;成立跨省联合党员志愿服务队2支,定期开展“我在蜀汉边、服务我争先”党员志愿服务主题活动。通过召开联席会,讨论解决两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具体问题30余起。打通 “断头路”8条、畅通“利民渠”3条、架起“连心桥”2座,通过维修“川陕大堰”,解决了蒿地村及宁强梨树坪村周边100余户群众吃水难问题;新建、硬化转斗到蒿地村3组公路,解决转斗乡蒿地村200多人及汉源街道办梨树坪村400多人出行难问题,密切了边际地区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活动协调、工作联动、齐抓共管的和谐边际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