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资金投入,筑牢脱贫保障。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实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对照标准、按需筹钱、按需实施”的大转变,2016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5亿元,争取帮扶资金0.6亿元,贷款12亿元,区级财政投入1.45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全年投入1.02亿元硬化贫困村公路230公里,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组公路硬化率86%;投入资金2872.68万元,修建供水工程666处,解决8830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投入910万元,对照2016年脱贫户标准,分别按4000元、3000元的标准补齐2014年、2015年已脱贫群众的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投入418.6万元,提高贫困群众就医报账比例,实现区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
提高补助标准,抓实住房建设。针对贫困户,坚持立足自愿、以业定向,制定搬迁菜单,实行差异化补助,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均分别补助5万元、4万元、3万元、2.5万元、2万元;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提高危旧房补助标准,将C级危房维修加固从0.85万元/户提高到1.5万元/户、D级危房重建从2万元/户提高到2.5万元/户。2016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553户1958人,农村危房改造1089户,完工率均达100%。针对贫困地区,坚持每年新建一条百里新农村示范片,逐步把贫困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先后建成5个百里新农村走廊,覆盖23个乡镇147个村26600户,分别占其总数的92%、69%、55.6%,被评为第二轮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优秀示范县。
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规模化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水果、藤椒、魔芋、道地药材、冷水鱼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5+N”产业发展模式。全区种植核桃40万亩,贫困户人均拥有核桃2亩,核桃产量连续八年位居四川省县区首位;高山露地蔬菜复种面积20万亩,年产量70万吨,海椒、甘蓝、萝卜等7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以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达5500万袋(椴),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曾家山土鸡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年出栏220万只;年养蚕3万张,产茧2万担,养蚕量、产茧量连续多年位居广元市首位。近年来,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2018年可达60%以上。
创新职教扶贫,根除代际传递。坚持产教结合、院地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能力素质。坚持产教结合,按需组织实施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次,让每户贫困户懂技术、可创业、能致富。加强与帮扶企业、院校合作,推行“朝天+国机”模式,设立教育扶贫奖励基金,全年资助奖励贫困学生135人、优秀教师10人,发放奖励资金50万元;推行“中职+高职”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和贫困学生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德阳安装技师学院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区506名贫困群众参加培训并就业,108名贫困学生免费就读。推行“中职+普高”模式,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双向流通渠道。
坚持点面结合,实现协同推进。坚持精准扶贫和“强村行动”协同推进模式,点面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在点上,坚持精准聚焦、靶向施策,科学确定“五个一批”发展规划,64个村退出规划和7904户贫困户脱贫规划,全面实施“六个一”帮扶机制,实现规划精准到村、措施精准到户、帮扶精准到人,有力助推了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在面上,创新开展以“强班子、强产业、强基础、强服务、强治理、强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村行动”,每年为全区每个行政村落实9万元的“强村行动”经费,帮助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6元以上,集中力量解决区域发展共性问题和“临界户”致富问题。
同时,严格落实特困兜底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朝天区特困群众帮扶与管理配套办法》,对精准贫困户、动态因灾因病返贫户、农村留守老人、贫困母亲、贫困残疾人、住房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全面兜底,确保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