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更蓝地更肥
——朝天区秸秆综合利用侧记
记者 张敏
为秸秆禁烧找办法,为秸秆利用找出路,11月3日,朝天区举行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探索并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秸秆是个宝,烧了不如草”,“秸秆还田养土地、杜绝焚烧利大气,火灾隐患更远离、健康环保深呼吸;土地深翻显活力、增产增收增效益,杀死虫卵少药剂、病害深埋在土里”……现场会上,该区农业局农技师对秸秆粉碎还田、腐熟还田、免耕覆盖进行了现场操作演示,并对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和原料化利用进行了专题讲解培训,其精到不失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参会者阵阵热烈的掌声。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在一个玉米收获地块,玉米秸秆粉碎机发动起来后,大把秸秆“喂入”粉碎机“口中”,瞬间就由1米多长变成不足5厘米、长短均匀的碎粒被“吐”了出来。老百姓直接播撒小麦种子,再将粉碎后的秸秆覆在上面,起到保温保墒效果,整个秸秆还田过程简单、流畅。
“我家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堆成山,烧也不是,运走也没地方放,这下好了。”已连续两年把玉米秸秆还田,尝到了甜头的宣河乡潜溪村村民徐云堂高兴地告诉记者:“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高了,病虫害减少了,农作物产量、品质提高了,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简直是一举多得。”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资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既是防治大气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朝天区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来抓,在全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秸秆“三料”“五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城区周边、108二专线和京昆高速1公里范围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全区每年秸杆综合利用达18万吨,改良土壤近15万亩。
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属地管理”原则,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要求,完善了乡镇、村(社区)、组三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了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工作机制和秸秆(包括垃圾、落叶、杂草)禁烧联动机制,区秸秆禁烧巡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全区秸秆禁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初步实现了“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目标,有效防止了区域内环境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