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朝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呈现出可喜局面。麻柳刺绣列入国家名录,李家锣鼓列入省级名录,川北山歌、筹笔唢呐、曾家酸水豆腐制作工艺列入市级名录。
广泛开展非遗保护普查。组织非遗工作者深入偏远山区开展普查工作,形成普查文字记录10余万字,普查照片500余张,普查卷宗档案10余盒,形成普查成果20余项。
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全区共公布21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列入市级名录,1项列入省级名录,1项列入国家级名录。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并通过积极争取,落实了国家、省、市级传承人的政府补贴。
实施非遗“四进工程”。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编制非遗本土教材,在麻柳小学、羊木小学等8所中小学校开设刺绣、李家锣鼓、陶艺制作等课程,让非遗文化从校园抓起、娃娃抓起,促进文化、教育、旅游融合发展,成功探索了保护传承新路子。
推动非遗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积极引导传承人投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潮,以传承为核心、产业为纽带,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新路子;建立了麻柳刺绣传习所、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基地,鼓励非遗项目把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融合。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在推动朝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
(邓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