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蜿蜒,满目皆山。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李家乡,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山之变——
建成蔬菜标准化基地 1.2万亩,播种面积达2.5万亩,产量预计突破6万吨、产值达 7500万元;
建成避暑康养旅游环线,打造农家乐207家,日接待游客量超过6000人,年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
201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29元,2018年有望再上新台阶;
……
从40年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吃洋芋果,烤疙瘩火”贫穷闭塞落后的深山老林,到今天的“农旅融合发展和产业助农增收示范乡镇”,李家乡振兴的步履铿锵。
夯实基础建设 助力产业蓄势起航
“两道山梁、三条狭沟,57户211名村民就散居在这深山峡谷的茂密丛林里,一条一拃宽的毛路被三条狭沟斩断成了五六段,走哪哪不通。”曾经崎岖难行的通组路,给今年56岁的永乐村三组组长李必太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个时候穷啊,想种个两三亩蔬菜换点零花钱,还得全靠劳力往山外背,一天背不到两趟,两个月都卖不完。”李必太指着现如今的环形通组路连连感叹,现在可不一样了,水泥路连到了家家户户,高山露地蔬菜连片种植,运蔬菜的大货车全都停靠在地边上等着装菜,一天就能卖几万斤。
同样,吃水难也曾是困扰永乐村三组村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源。
60岁村民李必建老人家厨房内白瓷的蓄水池上方,清亮的自来水正从水龙头里汩汩地流淌出来。蓄水池一侧的墙上,一个满是风霜印记的背水桶赫然在目。
“我们那个时候的年轻小伙子,必学的生活本领就是背水。”说到饮水,住所最偏远的李必建印象深刻,“能下力气就开始背水了,一桶水一百多斤,一个来回要走近5里路。刚开始背的时候走一步就要浪一股水出来,等回到家,全身都湿透了,桶里的水也就只剩小半桶了。”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产业才能起航,群众才能增收。”李家乡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乡立足实际,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着力点,实现了通村、通组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85%,农户生活用电达标率100%,安全饮水全覆盖,村村通宽带网络。
拓宽增收渠道 农旅融合勇闯新路
产业兴了,乡村就活了。
广元市农业局派驻老林村第一书记李锐三句话不离他的“产业经”和“致富经”:“我们把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与当地的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有效结合,量身定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并实施了农业专家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确保产业发展指导到户精准、实用、见效。”

“今年种了10亩蔬菜,养了5箱蜜蜂,毛收入估计在8万元左右。”老林村63岁的贫困户程德明今年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目前,老林村已形成了以高山露地蔬菜产业为主导,土鸡、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配套的产业格局,并建立起了试验示范片5个共720亩,示范推广“越冬蔬菜+时令叶菜”、“马铃薯+甘蓝”、“玉米+辣椒”等粮经复合增收新模式,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
而农旅融合,为山乡注入了更多生机。
作为李家乡农旅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典范——永乐村如今 就有注册农家乐73家。今年该村还创新打造了农旅融合产业园,200余亩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业主们更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旅游旺季,刘桂华家的“云林山居”生意火爆,30间客房无一闲置,入住需要提前一周预定。刘桂华说,仅农家乐接待一项,年可实现增收10万元。
从决战贫困,到共奔小康;从致富梦想遥不可及,到与美好生活相遇,李家乡在现实中找问题,在实战中找答案,在创新中求突破,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