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念 谱写文化繁荣新篇章

近年来,朝天区紧紧围绕“建设川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和文化强区”总体目标,牢牢把握“11113456”文化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做靓“中子细石器文化、蜀道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红色文化”五张文化名片,构建起朝天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了朝天特色文化名片的价值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
全民共享 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近年来,朝天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乡村文化不断振兴、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小康”工程加速推进。2018—2020年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图为民俗文化活动展演。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
1989年,朝天区组建区文化教育局。
1990年,朝天区组建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
1996年,朝天区开始组建乡镇综合文化站。
2006年,朝天区开始启动农家书屋建设。
2008—2010年,朝天区投资1000万建设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
文化基础建设快速推进、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文化产业迸发活力……建区30年来,朝天区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迎来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文化的魅力在于全民共享。文化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推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更大地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意义深远。
自2015年以来,朝天区开启全面打造和提升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并于2018年完成全区214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已建成网格化的五级文化服务阵地,切实解决了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和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题,夯实了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抓实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书报人人读、电影月月放、舞蹈天天跳五种文化常态,实现了文化惠民服务全域覆盖。
同时,按照“十个有”的标准,建好全区214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保证了村级阵地作用的发挥。在人居较为密集的自然村建文化院坝73个,配置文化体育器材,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开展文化活动。
“体育+”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文体基础设施,被称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福利。
从昔日的村里溜达、街边转悠到现在的健身广场、活动中心……一直以来,为了能让群众乐享身边的“文体福利”,朝天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群众体育掀起新热潮;创新青少年体育管理模式,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体育+”融合发展,体育产业再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城区已建成了区文化中心、区影剧院、区体育馆、城建规划馆、文化规划馆等一批场馆,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图书馆探索总分馆制,文化馆向学校功能延伸,全面构建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同时,依托广电网络在片区中心场镇建设的站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置片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点,落实文化馆干部联系,整合片区文化资源,跨乡镇开展文化活动。
另外,全面提升乡镇文化站功能,规范化建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积极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常态化开放乡镇文化站,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硕果累累 地域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李家耍锣鼓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李家耍锣鼓传承教学现场。
群众文化活动在朝天区建区时基本为零。自1991年开始,因广元市开始举办女儿节,朝天区先后组建百名女子方阵、大型李家锣鼓与龙灯狮舞、筹笔唢呐表演队,参加女儿节活动,由此开始,掀起了朝天文化活动的序幕。
2006年,朝天区首届新春联欢晚会正式举办,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14年;2006年曾家山乡村旅游开山门仪式隆重举办;2007年曾家山避暑节隆重举办,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13年。
2011年,朝天区开始举办消夏啤酒节及篝火晚会,截至今年已连续举办8年;2011年举办大型实景文艺演出“大道朝天”;2012年举办大型原创文艺晚会“锦绣朝天”和大型诗歌朗诵会“蜀道明月”。
2013年以来,朝天区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培训下乡等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实用耐看的图书、精彩纷呈的电影送到群众身边,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的主流。
朝天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
2016年,朝天区核桃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第五届川陕甘嘉陵江西汉水文艺创作笔会,来自川陕甘三省六县区的100余位艺术家先后走进明月峡、雪溪洞、水磨沟、曾家山等旅游景区采风写生,创作了100余件反映朝天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文化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文艺人脱颖而出,老一代文艺人精神焕发,中青年文艺人担当主力,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队伍素质得到提升。
朝天人赵绪猷书法作品2014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全国奖”(最高奖),赵绪猷入选四川省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荣获“百家艺术家”荣誉称号。
朝天人黄小兰2017年国画作品《守望》入选悲鸿精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7年国画作品《盼》入选首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2018年国画作品《家园》获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并被收藏;黄小兰入选四川省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荣获“百家艺术家”荣誉称号。
朝天人许明生近年来创作了《风情水磨沟》《康养曾家山》《朝天放歌》《明月峡》等大量反应朝天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本土歌曲。
一件件地域文化精品频频见诸各大媒体和晋级国家、省、市级平台,朝天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表示,这也正是朝天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时代,奉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
让非遗在传承人手上活起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本版图片由朝天区摄影家协会提供)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朝天区建区以来,一直依托细石器遗址文化、蜀道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五张特色文化名片,大力发展五大文化产业,长年扶持开发朝天核桃工艺品、麻柳刺绣等旅游商品的骨干文化领军企业,加快实施曾家山滑雪场、响水寨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逐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上,建立了21个“非遗”名录,命名了55个代表性传承人,相继编辑出版了《麻柳刺绣》乡土教材及画册,出版了《曾家山民歌》、《小安山歌》等非遗专著,朝天区“非遗”保护工作正风劲扬帆。
多措并举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近五年,朝天区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补助专项资金共3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30万元,全部用于非遗项目数据库、非遗传习场所、非遗陈列展示厅、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
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每年对全区25个乡镇文化专干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具体业务的培训。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采取麻柳刺绣进课堂的方式,让师生共同学习,扩大传播面,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朝天区加大非遗项目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制宣传标语等,使非遗项目等得到传扬。
适度创新努力创建非遗品牌
历经多年岁月的淘漉,遍布在朝天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早已经凝结成为朝天特有的基因和标识。
如何让麻柳刺绣、李家(耍)锣鼓、川北山歌等非遗项目舞台化?朝天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创作了“朝天傩戏唱起来”“麻柳刺绣”“麻柳妹子绣嫁妆”等音乐、舞蹈作品。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等,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并多次参加市、区文艺演出和文化遗产展演,受到社会好评。
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指导、协助艺人收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了《麻柳刺绣》乡土教材、画册和《曾家山民歌》、《小安山歌》等非遗专著;将印制好的教材免费发放到学校。目前,全区已有麻柳刺绣、李家锣鼓、陶艺制作等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
另外,扩大非遗对外交流。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举办的各种非遗展览,不断扩大朝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2013年,麻柳刺绣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得“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2014年朝天区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成立专合组织开发文创产品
麻柳刺绣,以主产地麻柳乡得名,是广泛流传于朝天区麻柳、曾家、鱼洞、临溪、小安一带的民间刺绣。2008年6月,麻柳刺绣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麻柳刺绣而名扬天下的麻柳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朝天区被文化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由于麻柳刺绣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因此深受大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15年6月,朝天区组织成立了麻柳刺绣“虞美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麻柳刺绣的生产性保护。刺绣专业合作社现已拥有110多名社员,常年制作麻柳刺绣,并通过合作社进行展示和销售,已实现销售量200余件。
不仅如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对我们更好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强国梦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朝天区通过招商引资,现已引进广元麻柳刺绣有限公司和广元栈道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麻柳刺绣文创产品。
亮点纷呈文化理论深入发展
随着文化设施体系的完善,朝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接着,一批批优秀的创作人和一件件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呈现……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麻柳刺绣”走出国门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朝天区作协被四川省作协表扬为先进集体,并完成首届朝天文艺奖评选工作,1人获“文艺突出贡献奖”、1人获“艺术编导奖”,15件作品分别获文艺创作特别奖等奖项。
文化行业扶贫精准到位,重扶贫扶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强服务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惠基层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成果丰硕,述发展成就;电视新闻宣传水平飞跃,讲朝天故事;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图厚积薄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有力,守精神家园;文化市场监管执法到位,护行业健康;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促文化繁荣。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高度,朝天区将进一步抓巩固、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抓规划、抓重点、抓作风,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营造氛围、展示形象,继续书写朝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赵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