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天区农业园区建设布局图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不仅解决了中国国内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溪现代农业(蔬菜)万亩示范园区,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润8700万元,辐射带动曾家山8个乡镇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
自1989年朝天建区以来,朝天人民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汇入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潮,农民积极性高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农村面貌持续改善。

曾家山蔬菜已有7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6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2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曾家山蔬菜”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朝天区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升级五大产业,新村全域覆盖,农民收入翻番,实现脱贫摘帽”的农业农村“二十四字”工作思路,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新村和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重点,全面构建起以“核桃、蔬菜、食用菌、畜牧、蚕桑”为主导的“5+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曾家山蔬菜建立供澳基地10000亩,年可供港澳蔬菜2.5万吨。
一组截至2018年底的数据,折射出朝天30年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成就:
——蔬菜种植面积36.2万亩,总产量90万吨;“曾家山蔬菜”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曾家山·露地好菜”成功创建为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广元生食蔬菜6个全国性团体标准。
——发展核桃44.6万亩,产量达到4.3万吨,连续10年居全省县区首位,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朝天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朝天区成功创建为首批四川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核桃之乡”。
——发展食用菌原料林55万亩,香菇种植达8825万袋、椴木木耳1175.7万椴,羊肚菌、天麻等450亩,实现总产值9.49亿元,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
——出栏生态畜牧产品212.3万头(只),“广元灰鸡”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正式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蚕桑产业覆盖10个乡镇35个村1万余农户,种植桑树4500万株,年产茧2万担、生丝300吨,实现综合产值达1.2亿元,成功跻身于全省30个蚕桑重点县区。
——藤椒、山葵、魔芋、中药材、冷水鱼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朝天区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已建成的曾家山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可一次性提供冷藏和收储蔬菜2000余吨,为蔬菜集中销售和远地运输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8年,该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77394万元,是建区时的21.7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20元,是建区时的48.62倍。朝天区先后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国家森林城市、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朝天区三滩村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
朝天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是鼓了腰包,随着全域新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该区已建成百里幸福美丽新村走廊5条、建成示范片4个,覆盖全区182个行政村、惠及41000余户农户,分别占全区总村数的85%、总农户的82%,其中64个建卡贫困村和所有的建卡贫困户新村建设全覆盖,为该区实现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玉伟)

朝天核桃系列产品在西博会、中国核桃大会、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最畅销产品奖”和“深受群众喜爱产品奖”等奖项。

朝天区建成食用菌原料林55万亩,栽培100万袋以上的专业村5个,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1个。2013年创建为“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2014-2018年,连续四年开展有机香菇认证。

朝天区畜牧产业蓬勃发展,“广元灰鸡”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正式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朝天区获得“国家级南江黄羊种源基地县”称号。

朝天区蚕桑产业覆盖10个乡镇35个村1万余农户,年实现桑、蚕、茧丝各项综合产值1.2亿元,成功跻身全省30个蚕桑重点县区。

近年来,藤椒产业异军突起,种植面积达35000余亩,覆盖22个乡镇,51个行政村,带动农户7000余户,带动当地劳务收入达7500万元。

明月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