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为民勇担当 实招解难助脱贫
——朝天区审计局帮扶沙河镇白虎村脱贫纪实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
一栋栋清新别致的农家小院
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
一张张喜出望外的笑脸……

新村风貌
初夏时节,穿行于朝天区沙河镇白虎村的乡间,一幅家富、人和、村美的喜人画卷徐徐展开。
5月20日,记者走进朝天审计局定点帮扶的白虎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精准扶贫为农村群众带来的变化与实惠。通过真帮实扶、精准施策、产业带动、持续投入,白虎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了脱贫摘帽的华丽蜕变。
白虎村位于沙河镇西北部,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41户923人,其中低保户25户86人、五保户 8 户11人、残疾人户 18 户20人。该村于2014年被识别为非贫困村,识别贫困户35户135人。经过人口动态自然增减,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32人 。
悉心走访调研 用脚步丈量民情
从2014年开始,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朝天区审计局就与白虎村紧密联系在一起。那时的白虎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群众增收严重乏力,村集体经济更无从谈起,要实现“户脱贫、村提升”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该局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云中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扶贫帮扶领导小组,选派了1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组成员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两名年富力强的干部为专职驻村工作队员,同时抽调12名党员干部与3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入驻白虎村后,该局紧紧围绕“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脱贫攻坚就要向哪里发力”的思路,坚持以入户走访为抓手,开展了“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通过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智,确定将物资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汇聚成该村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及时制定贫困户的帮扶计划、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将民生服务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举全局之力抓扶贫。

“同劳动”
为了做到“在一线发现问题,就能够在一线研究解决的机制”。该局负责人多次带队深入村、组、户与村民们促膝交谈。并常态化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到挂联帮扶贫困户,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他们通过座谈走访,梳理出贫困户衣食住行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制定了长短结合的帮扶措施,加快给予解决。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在白虎的村落院里、田间地头、崎岖山路留下了他们走访的身影,洒下了他们一心为民的满腔热情!
用足用好政策 让“雨露”浸润民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局认真开展“三同”“六共”行动,让帮扶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奔赴田间地头,感知百姓冷暖。几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他们向贫困户及非贫困户送去生产用物资折合人民币10万多元,真正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成为“审计铁军”建设与“三个机关”建设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为了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该局积极向有关单位申报申领“雨露计划”和“金秋助学”等教育补助资金4万余元,确保了全村贫困户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积极开展“五必访”活动,在贫困户子女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入学前期,送去“金榜题名慰问金”和助学奖励金等,解决了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
加强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实。该局组织开办了“农民夜校”,聘请农业技术人员给村民传授农技知识。组织培训人员到田间地头操作演示、培育栽培嫁接管理技术,让他们掌握丰产管护的各项技能。全面精准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医保扶持政策。通过帮扶,该村贫困户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村卫生室与贫困户签约服务率达10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从“扶志扶智”上下狠功夫,广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方针政策,深入浅出介绍国家与乡村巨变历程,感化和引导群众感恩奋进、知恩进取,在全村掀起了自力更生、建家立业、你追我赶脱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潮。
白虎村一组村民张建六,通过果树栽植技术的培训学习,发展樱桃种植,年收入达3万余元。六组贫困户何昌富经过培训学习,养殖生态鱼10000余尾,年增加收入2万余元。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这辈子还有这样的好日子过。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区审计局的帮助。否则,我的生活都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白虎村村民何昌富激动地说。
几年了通过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朝天区审计局的倾情帮扶。如期完成了该村35户132人的脱贫工作,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子”。
夯实农村基础以发展改善民生
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该局帮扶白虎村之初的拦路虎。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很快摆上驻村工作队的日程,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区审计局积极向电力、交通、农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政策、协调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白虎村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
“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首先从改善基础设施抓起。”该局负责人王云中介绍道“我们确立了‘村通组、组通户、户户联上产业路’的路网建设思路。通过实施产业园区环线道路硬化工程、村民小组环线道路工程、链接本村与附近三个村道环线的‘三环’路网工程,2018年底完成了该村交通道路的内外畅通目标”。

新建的通村嘉陵江大桥
6年来,朝天区审计局共协调争取各级投入500余万元资金用于完善路网基础设施。新建村级公路和产业路5条11公里,加宽扩建通村公路4公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2公里,全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户户通、组组通、村内村外大连通”的高标准路网格局。
加快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人畜饮水环境和生产用水条件。该局先后协调资金100多万元,新建蓄水池5口200m3、高位水池2口30m3,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处,铺设饮水管道25km,解决和改善201户81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维修整治山坪塘2口,建成50亩节水示范园区喷灌工程1处,安全饮水100%达标。协调申请提前实施农电改造项目1个,安装50KVA变压器1台,架设输电线路23km,彻底解决全村用电难“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4以来,全村总投入超过1200万元,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提升,为白虎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走出特色路托起脱贫致富梦
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特色小水果,打造四季生态水果园区是朝天区审计局针对白虎村经济发展制定的增收目标。他们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走“租金+劳务”增收之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了浙江客商、春山公司、云中公司等业主,先后建成5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1个、30亩草莓基地1个。园区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使贫困户既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又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仅仅目前建成的产业园区,全年可以吸收20余名本村村民务工就业。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是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他们采取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创造性地打造了春山林麝养殖、高山牧场和以农业园区为核心的休闲农旅综合区一个。运行机制上,探索推行“云中天寨”园地认领的新发展模式,首批引入各阶层城市居民100余人,认领园地100余亩,实现收入20余万元。为白虎村实现“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建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掀开了历史篇章。
“家门口就能上班,年收入3万多元,土地流转还有收入,挣钱养家两不误,如今的日子过得很幸福。”谈起村产业园区发展,村民张建友乐开了花。
扶贫资金必须合理安排,精确使用,确保资金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目前探索推出的‘保底+分红’‘租金+劳务’‘农业+旅游’等困户脱贫增收措施,必须坚持‘保底+分红’稳定增收这个核心,才能确保资金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局副局长贺连生深有感触介绍道:“坚持‘保底+分红’稳定增收措施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实施的”。
当年经区审计局与沙河镇协调,在考察评估基础上,该镇向春山林麝养殖基地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万元作为白虎村集体经济股金。该股金以股本形式按每户2万元标准分配给贫困户,并明确10万元作为保底风险金,贫困户通过股权参与分红获得收入。当年,35户贫困户首次获得户均1000元的分红收入。
通过产业带动增加收入,群众获得了实惠。到了2019年,14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人均现实增收650元,贫困户通过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截止2019年,白虎村35户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家家有特色产业,户户通水泥路,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普遍超脱贫线3000元以上。
躬身力行抓落实 脱贫质量稳提升
脱贫攻坚更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成果巩固非常重要。2018年,该局对脱贫的贫困户制定了明确的巩固提升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增收致富路径和脱贫不脱钩的帮扶措施,对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养殖大户和星级农家乐等进一步强化跟踪监测和分析,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提出上档升级、提质增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扶贫工作队员随时跟踪了解脱贫成果,做好回访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重点强调“精准”,以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助推脱贫成果的巩固提升。

现场解决业主干旱缺少事宜
在5月20日的帮扶工作回访中发现,由于今年天气干旱严重,一家种植业主因为灌溉缺水面临生产危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局领导立即与有关部门协调生产扶持资金5万元,为业主解决了燃眉之急。
原500亩的小水果产业园区,因为本村4名经营者难以持续经营,园区发展陷入了困境。通过调查研究,该局积极协调引进了新的业主入驻,并创造性推出园地认领模式,稳定了产业园区初期的发展。“如果不是区审计局领导帮助我们解决园区遇到的困难。我们这个园区可能就荒废了,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原红桃产业园经营户之一张建友由衷感激的说。
“扶贫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儿。干多少,干多好,更多取决于扶贫工作队员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要干实事,就得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面对面与村民掏心窝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到致贫原因和致富的路子才能帮他们摘掉贫穷的帽子!”第一书记向丽宇如是说。
农旅融合兴业态打造新型乡村经济

草莓采摘
白虎村位于沙河镇西北嘉陵江畔,距离沙河镇2公里,朝天城区12公里,市城区13公里,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帮扶单位和村镇干部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条件。近年来他们积极培育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业态。依托生态农业示范园、草莓种植基地,引导贫困群众种植樱桃、红桃、脆李等特色小水果500余亩,建成特色农家乐5家、旅游电商服务站1家,通过小水果带动了全村农旅融合大产业。目前园区初具规模,已经形成春暖花开时,市民可以来这里欣赏樱花、桃花、李花美景;夏秋时可以品尝红桃、脆李等时令水果。而到了冬春时节,市民可以体验采摘草莓等消费游。
“我们的公路修通了,桥修通了,我家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00元,娃娃读书的补助金1200元也得到了,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也更要自己努力挣钱,供娃娃读书,绝不让他们停学,不让孩子们走我们走过的老路。”贫困户严应农感激的说道。
谈起白虎村打造高端乡村旅游,村支书王金德很兴奋。他指着不远处几台工程机械整理的地方介绍道“这是我们今年流转的30亩土地,引进了一家公司,建设一座五星级农庄,预计年底可以营业”。通过区审计局的帮扶,白虎村乡村旅游产业正在发生新的质变。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美景。如今白虎村最大的新型红桃水果产业园已经初步呈现如同《桃花源记》中的美景了。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短短几年时间,朝天区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用“辛苦指数”换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昔日贫穷而宁静的白虎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有条不紊,村风民俗不断好转,奔康激情日渐高涨……。
“如期脱贫、率先奔康,我们的对口帮扶力度坚决不减。防返贫、引活水、富长远,必须从源头上筑起防贫‘截流闸’和‘拦水坝’,既要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又要确保有效阻断源头不致贫……”朝天区审计局局长王云中坚定地说:“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是我们结对帮扶白虎村的一门新课题,我们将继续倾心倾力,再接再厉,努力实现白虎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