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四川坚定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浸润巴山蜀水

时间:2017年05月22日 09:02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5月15日上午,都江堰。一声令下,控制闸门徐徐打开,白花花的江水沿着内江渠系涌向灌区。没有引水坝,不耗土石方,却千年不衰,激荡的岷江之水,拍打着飞沙堰。

  都江堰向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第一块界碑正式埋下。保护区内,上千农户丢下锄头,拿起护林刀。一块块耕地开始还林,一株株箭竹抽出新芽。

  两个场景,一脉相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升的发展大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将“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年来,四川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事业,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四川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五年来,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绿色发展理念渐渐深植于心,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步履铿然。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打底,巴山蜀水间,铺展美丽四川的壮阔画卷!

绿色“生命线”  

  地处长江上游、肩负历史责任的四川,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全力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纵观古今,罕有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样,延宕千年后仍生机勃勃。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朴素的观念,是农耕时代人类对自然依赖的最佳注解。

  从开发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迈入工业文明,人类生产力飞速进步,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前进。但同时,温室效应、化学污染、能源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面临生态问题,警钟频响。

  跨越历史的栈桥,迎接时代的浪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中华民族,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装点着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也装点着中国梦四川篇章。

  2013年5月,“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推开,“美丽”是梦想的主色调之一。2014年2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深化六大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位列其间。2016年7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以对脚下这块土地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生命工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四川的承诺。立足全国看格局,四川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使命。

  立足人民看担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有强烈期盼。

  立足发展看路径,四川经济已经迈上3万亿元台阶,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实,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绿色发展是应有之义。

  立足当下看问题,四川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现象突出,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立足长远看必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四川山川秀美、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必须倍加珍惜,世世代代传承和守护好这份宝贵财富。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川坚持问题导向,长短结合。既针对当下问题,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更立足长远,提出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新型城乡体系、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四大体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川着力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我省明确,绿色发展要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既要注重制度建设、空间规划等政府手段,也要注意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既要解决某一领域的环境问题,还要注重全环境生态链的治理。

  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地处长江上游、肩负历史责任的四川,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全力守护绿色“生命线”。

绿色“加减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5月,高原迎来迟到的春天。大风吼了一夜,太阳刚露头,甘孜州石渠县农林科技局局长何培铮就带领乡亲冲上沙丘,赶做沙障,栽植杨柳。

  石渠是四川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2010年全县潜在沙化面积高达60%。

  守住川西北最前沿生态屏障!五年来,石渠“驯服”25万亩流动沙丘,60%国土重新染绿,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数度拉锯,攻防之势悄然易形,“风吹草低见牛羊”正在回到这座被视作“生命禁区”的高原边城。

  此消彼长的,又岂止是风沙!水土流失、城市雾霾、河湖污染……生态警钟一次次敲响,进步与反扑一次次上演。“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发出的追问,历经百年而常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不仅需要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也需要主动作为,科学谋略。

  面对绿色大考,四川省委选择的“绿色运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开展国土绿化,筑牢生态屏障,又削减污染,逐步改善环境。

  加法,从决策层高位谋划做起。2016年7月,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绿色发展大计;今年4月17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如此高规格环保大会,前未有过。高层推进,正成为四川推动生态治理的常态。

  加法,从规划上高点起步。2013年,我省明确划分川西高原生态区和川东开发区,确定开发红线;2014年,划定若尔盖、大小凉山、川滇、秦巴山区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2016年,省委全会果断亮出“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配套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目光紧盯森林生态产出和管护体系建设;2016年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获批,将更为完整性和原真性地守护“活化石”栖息地……一笔一画,四川勾勒着生态家园的未来。

  加法,从投入高强度发力。2013年起,我省开展生态治理需求摸底,建立项目需求储备制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五年来,四川林业累计对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投入治理资金超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加法,从政策上高密度叠加。2013年,试水市场化治沙;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取消公益林、经济林比例;2015年,非国有公益林纳入生态补贴范围;2016年,碳排放市场开锣,排污权交易启动探索……

  减法,是“壮士断腕”的超常举措。去年底起,省上先后派出多路督察组,对各市州环境开展督查,此举在全国属首尝“螃蟹”。所到之处,不求一团和气,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减法,是啃下“污染存量”的“硬骨头”。2013年起,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升级改造;2016年,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去年底,首批432个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42亿元……一次次关停改造,一个个项目投产,直指污染沉疴。

  减法,是设置“污染增量”的“防火墙”。严禁“未批先建”,2014年起,完成环评规划已成工业园开建的前置要件。这一年,全省共叫停污染严重项目602个;严把环评关,2015年全面整顿环评机构……门槛之高,把关之严,彻底摒弃“边治理边污染”的历史老路。

  加法,瞄准自然生态的“量质齐升”,加的是自然和谐色彩,加的是绿色崛起砝码,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数。

  减法,瞄准污染治理的“量源双降”,减的是黑烟污水毒害,减的是拖累发展的牵绊,减的是人民心头的隐忧。

  污染加剧势头有效遏制,生态脆弱局面得到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森林覆盖率累计新增1.58个百分点,新增森林面积超过一个攀枝花市。

  既着眼当下突出环境问题、回应民生热点,又立足长远,夯实绿色本底——加减之间,是四川省委赢得这场持久战攻坚战的必胜决心。

绿色“指挥棒”

  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河一策”方案颁布不到一周,沿河两座污水厂全部开工、六个排污口全部取缔,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联防联控机制初具雏形……5月15日,沿着芙蓉溪巡视一圈,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乡长、芙蓉溪街子乡段河长陈胡立长舒一口气:年底前,沿途排放水质全面达标已成定局。

  迅速行动的背后,是压实的责任和高悬的利剑。四川全面推行河长制,对河湖污染治理“零容忍”。2017年,省市县乡四级全部落实河湖治理“党政双责”,省委书记出任省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出任四川总河长。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是对过往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人类绿色发展史的深刻洞悉。

  清代,梓潼县官员离任之际,都会在乡贤的见证下,将七曲山古柏数目签字画押交到下任手中,保证“一株都不能少”。

  1968年,英国学者哈丁发现:公共草原上,人人想着自己多放些牛羊,而不管维护,草地很快彻底沙化。“公地悲剧”背后,是权与责的不明晰。雪崩之际,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一正一反,阐述着一个道理: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财富,这样的共识必须上升到规范和契约层面,进而转化为指导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

  思路笃定,破局靠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从认识的转变上升到顶层设计的全面铺展,四川对于蓝天碧水的把握再次飞跃。

  改革从“权”与“责”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落笔,在整合中放大运用政策的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一条健全制度、完善法治之路渐渐清晰。

  厘清责任的基础,是明确不同角色界限。2014年3月,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成立,明确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厘清责任的重点,是创新传导政府压力。一边“松绑”——2014年,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的考核,增加绿色发展相关指标的考核。一边“加压”——2013年,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八成土地纳入限制开发区:2014年,率先试点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四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一个个规划,一条条红线,一项项考核,拉起一道道生态保护的“高压线”。

  厘清责任的关键,是改革激发市场活力。2013年,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为生态环境等公共自然资源找“主人”,定权定民心也定管护责任;2015年,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启动第三方治理环境试点;2016年,沉寂多年的排污权交易再次起航……一本本产权证,一次次解“封印”,启动无数个生态建设的“发动机”。

  市场的魅力有多大?一个案例或许可回答:2016年底,四川碳交易平台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锣,不到半天完成10单交易,成交额400万元。由于量太大,管理方不得不临时加派财务和技术人员。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家园,需改革谋变,也需法治护航。

  生态的方圆,从立规开始。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四川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立足四川省情,给野生植物保护安上“护身符”;2015年劳动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正式实施,灰霾污染者处罚尺度、政府治理责任等一目了然。这一年国庆节,《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川内挖沙不再是无章可循。

  执法必严。2013年起,每年四川森林公安都会发起旨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专项行动。仅2014年,全省依法立案查处涉林案件1.2万起。2016年,从省高院开始,环境审判庭在各级法院陆续设立——破坏环境违法案件审判更为专业化。同年底,全省第一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结束了处置环境案件“只能罚款”的历史。

  既突出重点区域领域,又放眼全局,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既着眼当下,又放眼长远,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川生态文明建设蹄急步稳。

绿色“协奏曲”

  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把四川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连续五年,阿坝州理县没砍过一棵树,没开过一处矿,也没建过一座小水电。

  尽管没有大修大建,但过去五年该县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境内的毕棚沟等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直接收入持续保持15%以上高增长。全县一半以上人口吃上“旅游饭”——去年,人均旅游收入突破15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四川,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方位深刻变革。

  省委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把我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

  让绿水青山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一曲绿色“协奏曲”,在巴山蜀水间奏鸣。

  这是一次发展动能的大转换——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绿色浪潮在四川产业经济大盘中澎湃。

  淘旧,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能开刀。2013年至2016年,我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2012—2016年,万元GDP耗水量从136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以下。至今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去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近5年累计下降39.4%。

  扶新,重点培育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大盘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四川经济已转变为由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这是一次空间布局的再优化——区域发展差别化,构筑生态保护“大屏障”。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票否决”。

  绿线管控生态,构建和谐宜居“新城乡”。从去年起,四川在内江市、成都蒲江县等地开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试点,以环境容量定城、定规模、定产业、定人口密度。同时,在省内启动城市绿线管控试点,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实现森林进城、公园下乡。

  划定生态红线,标注四川绿色“基本盘”。今年初,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红线内13个区块、共计19.7万平方公里,包含了四川几乎所有的天然林、自然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大部分保护地。红线划定后,区域内严禁生产建设性开发。

  这是一次生活方式的新革命——“共享单车”走红蓉城,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社会现象。引入不到半年时间,成都便拥有了50万辆共享单车,注册用户460万人,累计服务超过1亿人次,近期日均骑行超过300万人次。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一季度汽车尾气减排量创下近年新高。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绿色社会风尚在四川营造。共享单车之外,环保塑料袋、节能电灯、节电空调等产品悄然飞入千家万户。

  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正从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转化为每个人行动的自觉。加速迈进生态文明,成为时代发展的强音。

  巴山蜀水,绿意尽染,生机勃发。绿色必将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亮底色,铺展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本报记者 范英 李秋怡 王成栋 张彧希 殷鹏

  原标题:绿色打底 生态文明浸润巴山蜀水——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稿(八)

上一条:四川牢记总书记重托 治蜀兴川砥砺奋进
下一条: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本月24日至27日召开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