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四川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五大工程

时间:2018年01月15日 08: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包括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和人才稳定五大工程

  本报讯(记者林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我省启动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突出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力争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确保深度贫困县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以人才振兴推动深度贫困县稳定脱贫和发展振兴。根据规划目标,到2018年,全省深度贫困县各类基层单位补足空岗,基本实现满编运行;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村实用人才充足、专业人才门类齐全、重点领域人才结构合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全域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25年,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基本适应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为此,《意见》针对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旅游、规划、环保、会计、电子商务、工业经济等10个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并制定时间表。

  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具体包括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和人才稳定五大工程。

  人才定向培养工程主要开展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高职(专科)技能人才和乡村实用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根据计划,我省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每年为深度贫困县培养1000名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每年面向深度贫困县考生招录培养2500名高职、专科学生。同时,针对乡村实用人才,每年将从深度贫困县选送1000名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乡村人才,开展一年的实训教育;每年选送600名在职村医到中职卫校接受3年农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

  人才在职培训工程主要聚焦专业人才全员培训、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和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在专业人才全员培训方面,我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深度贫困县专业人才全覆盖轮训。对参加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报销学费。在乡土人才素质提升方面,我省将重点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名农技员”和“一户一名技术能手”。

  引导大学生向深度贫困县流动是实施人才招引工程的重要方向。《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度贫困县采取聘任制公务员方式招录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符合条件的5年后经批准可转为委任制公务员。每年将选派1500名“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员到深度贫困县服务,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可直接招聘到当地事业单位。同时,我省还将完善事业单位考核招聘政策,畅通人才招引渠道,并充分发挥编制岗位倾斜保障作用。

  在人才援助工程方面,我省将继续开展干部人才援藏援彝,同时还将统筹千名专家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等行动,实施“科技扶贫万里行”,围绕深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开展结对帮扶、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为保证更多人才安心扎根基层,《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人才稳定工程。对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人才,优先提拔重用;专业技术人才在深度贫困县的工作经历和业绩贡献,可作为其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提高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鲜明用人导向激励人才的同时,我省还将保障待遇留住人才,严格政策稳定人才,严格执行新进人员最低服务年限制度。

  为确保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顺利实施,我省将强化组织保障,工程进展和成效将纳入脱贫攻坚绩效目标考核及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健全鼓励当地人才干事创业的激励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不能如期达到人才振兴工程阶段性目标的,将严肃问责。

  原标题:我省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

上一条:四川省委常委班子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您关心的才是热词 川网“两会”热词征集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