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四川要闻>>正文
分享到:

24字人文精神浓缩川人品格品质品性

时间:2019年05月05日 08: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阅读:

“五一”小长假期间,成都大熊猫基地大熊猫萌萌哒的表情让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开 放 包 容

  崇 德 尚 实

  吃 苦 耐 劳

  敢 为 人 先

  达 观 友 善

  巴 适 安 逸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在世界民族之林,人们说起中国人,总能想到“勤劳、善良”的美好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四川人又拥有哪些地域品格?

  在4月29日举行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精神”被首次提出,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专家们不仅点赞四川人文精神的提炼有利于树立地方形象、意义深远,更认为这24字人文精神准确传递出四川人的品格、品质和品性,是对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发掘和提炼,更是新时代四川精神的生动表达。

  开放包容 崇德尚实 川人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次大会总结出的24字四川人文精神,是对四川历史文化和四川人性格的高度概括。一个地域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灵魂和旗帜。”提起24字人文精神,省文联副主席、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明泉高度赞赏。他认为“开放包容,崇德尚实”是川人品格,“吃苦耐劳、敢为人先”是川人品质,“达观友善、巴适安逸”是川人品性,“这24字人文精神的提出意义深远,可以让外界更清晰认识川人的性格,扛起四川人的精神旗帜”。

  每一句四川人文精神的提炼,都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概括。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说,地处盆地的四川,往往会被诟病“盆地意识”,事实上从几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开始,四川人就表现出开放、包容的胸襟。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不仅吸收着中原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文化,还在青铜造像、黄金锻造等方面受到西亚、北非的影响;两三千年前,古代四川人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将“蜀布”和“邛杖”卖到大夏(古代阿富汗)。李白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但数千年来,四川人并未受困于蜀道艰险。无论是丝绸、漆器还是金银铜铁器等,无不畅销全国、蜚声海外;在唐代,蜀锦创造出风靡全世界的纹样“陵阳公样”,它同样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中西亚纹饰的特点。

  从秦汉开始,四川经历至少9次重大移民,使四川的开放包容有了历史基础。100多年前四川人的“五腔共和”,创造出独具地方魅力的川剧。上世纪30年代,四川人以包容之姿成为全国大后方、接纳大量工厂、学校。今日四川省会成都,同样是国人眼中最不排外的一座城市。李明泉说:“作为24字四川人文精神的第一句开放包容,的确最能体现四川人的胸怀和境界。”

  崇德尚实,同样彰显着四川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认为,川人崇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江堰有二王庙,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崇州有陆游祠……它们纪念的对象很多都不是四川人,但只要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川人都表现出了对他们的崇敬。这是川人最高贵的品格:只认道德的高度而不问出身。”而巴山蜀水虽然风光峻美,却也因此生存条件险恶,让川人渐渐淬炼出务实的生存智慧和本领。谭平认为,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古训就是川人务实的表现之一,“川人不把李冰当神,这些治水古训,才是古人留下的最大‘干货’”。

  吃苦耐劳 敢为人先 这是川人最珍贵的品质

  从古至今,四川人都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珍贵品质。正是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和四川人的吃苦耐劳,两千多年前秦国为完成统一大业,才把四川盆地当成后勤保障基地;近三四十年来,又是吃苦耐劳的四川人,成为全国民工潮中一道感人的风景。几千年来,尽管四川面临交通上的极大不便,但川人从未向困难低头和屈服,或积极勇敢走出盆地打拼开创,或留在盆地利用丰富物产进行各种创新创造。嘉陵江畔明月峡里的古栈道,正是川人为走出盆地吃苦耐劳精神的见证。川人的敢为人先,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第一。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说,四川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首创发明和发现都非常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诞生在北宋时的成都;世界上第一种彩色纸,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发明;四川人虽然没发明造纸术和雕版印刷,却将这两项发明发扬光大率先推向市场。如今,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诸多知名博物馆,收集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很多来自成都唐代书坊。”四川的敢为人先,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谭平说,四川在全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气,两千多年前就有使用火井的记载;有中国最早的官办地方学校文翁石室,有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

  到了近现代,四川人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精神更表现得淋漓尽致。谢元鲁说,“五四运动”时期,郭沫若、巴金都是文坛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样是四川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80年,四川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

  四川人在吃苦耐劳中,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李明泉表示,四川人最可贵的就在于兼顾了吃苦耐劳和敢为人先;既脚踏实地又积极开拓创新,“这就是实干又聪明的四川人的生动写照。”

  达观友善 巴适安逸 川人的品性和终极追求

  四川人的乐观、幽默和诙谐,全国闻名,这些都是川人达观性格的具体展现。从古至今,巴蜀儿女面对人生荣辱和个人得失时,总是表现出特别的豁达和乐观。李明泉说,李白的父亲给他留下大量财富,助他寻求功名。结果李白傲岸的性格,令他在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待财富,则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宋代的苏东坡,虽仕途坎坷却是乐天派,“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佳句,呈现出乐观、旷达、洒脱、淡定、超逸、散淡等独特的个性风格,这些都是四川人生命智慧的表现。时至今日,四川的谐剧、川剧、方言,很多都表现出遇事达观、对人友善的通透。

  四川人的友善,表现在喜欢帮助别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感人肺腑;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俗语,更是川人友善的生动表达。谭平认为,友善是四川人自古以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观和友善,是巴蜀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一句“祝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的美好祝福,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四川的“安逸”。在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金手指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张建华看来,以“巴适安逸”压轴四川人文精神,堪称准确把握了四川人特有的幸福生活状态。“四川,尤其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全国羡慕,就是因为‘巴适安逸’。它既包括了对‘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的赞美,也包括了‘诗情画意’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更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哲学的感悟。”谢元鲁同样认为,“巴适安逸”是四川文化的神韵所在,“为什么很多外地人觉得成都这座城市很休闲,就在于这里的文化风气、文化品格非常好。不仅用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创造美好生活,更有享受生活这种收放自如的态度。事实上,川菜、川酒在全国独树一帜,同样是川人会享受生活创造的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明泉表示,巴适安逸,表现的就是四川人对美好生活的终极追求。“这是四川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同样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创造更巴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和条件。”

上一条:四川将排查整治八万余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下一条:四川省对外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