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发布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立法联系点 在线投稿      网络举报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中国要闻>>正文
分享到:

构筑新支柱,未来五年“中国制造”这么干!

时间:2021年03月19日 09:18   来源:新华网   阅读: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基础工艺,新突破将孕育哪些新机遇?数字工厂、云上生态、智慧供应链,新模式将催生怎样新产业?

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进行部署。未来五年,中国制造将迎来哪些新变迁?

夯实基础,加强“底盘”支撑

中国制造加快升级,练好“基本功”尤为重要。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未来五年,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放在关键位置。

“必不可少,至关重要。”TCL董事长李东生用此概括基础能力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以电子制造为例,半导体功率器件是我们所需的主要器件,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很多产业都会涉及。”他说,TCL科技组建了半导体业务部门,计划在半导体功率器件方面扩大产能、提高技术,争取率先突破。

半导体材料、电容电阻、传感器……当前,基础元器件渗透至各个角落。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等,同样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底盘”。

“基础领域如果做不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难以实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认为,夯实基础,也意味着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围绕补链强链,我国提出一系列举措。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2021年,工信部将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形成重点攻关清单名录,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评估,并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作用,实施挂图作战、“揭榜挂帅”等制度,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聚焦创新,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技术的落脚点在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关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的背后,是创新的集成与应用,是新动能的持续培育,更是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构筑。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正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的步伐。

抓住数字化机遇培育新优势,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另一维度。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将初步建成,工信部将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未来五年,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模式将发挥更多作用。”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认为,平台企业将发挥技术优势、开放数据资源,带动生态链上的中小企业智能升级。

降本减负,助力企业复元气增活力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鼓励资源要素向制造业聚集。

从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到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聚焦制造业降本减负,我国做出部署。

直采数据、直达现场、直接作业,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推出“网上电网”,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办电效率;开设“企业微课”、智能化培训,多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开放资源……做好服务制造业的“加法”,一系列举措正在展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肖亚庆特别提出,中央财政将在“十四五”时期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头部投资机构也要深度赋能。”高瓴资本合伙人李良说,高瓴对硬科技、前沿技术的投资占比几乎为整个投资布局的80%,未来将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投入。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工信部将通过3至5年时间,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制造业领域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上一条:习近平向哥伦比亚民众发表视频讲话
下一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频引他的话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