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中国要闻>>正文
分享到:

鹭岛蝶变

时间:2024年02月21日 11:00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

鹭岛蝶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第 01 版)

举目远眺是蔚蓝的海,环顾四周是怡人的景。苍翠的红树林,洁白的白鹭,火红的三角梅……走进福建厦门,就走进了一幅多彩画卷。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占全省14.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8%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幅新画卷,从何处起笔?

走岸线,登海岛,进园区,上高山,访村庄,向厦门人寻答案,大家总会从30多年前讲起——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同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赴厦门履新,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

从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到要求厦门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从寄予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殷切嘱托,到赋予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把脉定向,为厦门树牢“生态立市”之志、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深情地说。

昔日的海岛小城,如今已是扬帆世界、拥抱全球的海湾型都市,“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鹭岛蝶变。

一个湖

始终遵循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

空中俯瞰,筼筜湖一湾碧水,如同一条绿丝带飘入岛内。白鹭洲上草木繁茂,白鹭翩飞。

筼筜湖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映照30多年来,厦门人生态优先的自觉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筼筜湖的前身为筼筜港,入夜后渔船灯火闪烁,形成当时的厦门一景——“筼筜渔火”。到上世纪70年代,筑堤围湖,向海要地,筼筜从海港变成内湖,水域面积缩减到1.6平方公里。

到上世纪80年代,环筼筜湖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湖,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湖水泛出臭味,沾在衣服上很长时间都散不掉。”从小就住在湖边的市民陈志毅记忆犹新。不堪重负的筼筜湖,成了厦门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挂在心,思虑深长。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翻开留存的会议纪要,治湖决心跃然纸上——针对“九龙治水”难题,会议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这相当于当年全市一年基本建设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几年的投入总和还多。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会后,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20字方针”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一场治湖大仗、硬仗全面打响!

依法治湖,为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30多年前,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习近平同志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依法治湖理念,成为筼筜湖治理成功的关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说。

从1989年市政府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到后来的升级版《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再到实施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进治湖。1994年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厦门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里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截污处理,为改善水质祛除“病根”。

“污染症状在湖中,病灶根子在岸上,截污处理是治理筼筜湖的治本之策。”厦门市政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青说,1989年,福建省首座污水处理厂——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当时在筼筜湖南岸禾祥路一带,就有上百家企业。我们一家家摸排、动员,进行污水管道改造。”

1988年以来,厦门市在环湖周边关停、搬迁210家污染企业,高标准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从源头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质。

清淤筑岸,在治理中化害为利。

白鹭洲,筼筜湖最大的湖心岛。很多人并不知道,白鹭洲是由治湖时清除的淤泥堆积而成。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筼筜湖进行了5次全湖清淤工程,累计清淤约560万立方米,将淤泥用于修筑白鹭洲、白鹭岛等。”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张炜鹏说。

搞活水体,让筼筜湖畅通“经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筼筜湖上陆续修建了西堤闸口、引潮堤。每天涨潮时开闸纳潮入湖,退潮时打开泄洪口,实现湖水更新。

“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是筼筜湖治理中极具创造性的举措,是一项尊重科学、高瞻远瞩的决策。”张炜鹏说。

美化环境,让优美生态造福于民。

65岁的厦门市民卢和,观鸟、摄影多年,用镜头记录了筼筜湖的变迁,“从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到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湖边人们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厦门加大投入,在筼筜湖周边建设多个“口袋公园”,居民们出门15分钟内即可到达附近公园。

“筼筜渔火”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筼筜夜色”却成了更加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湖片区,已是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化茧成蝶的筼筜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之一。

在厦门人心目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带来的生态财富、绿色福祉,无比厚重。

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其中设置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并将良好生态作为厦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为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深谋远虑,作出长远的科学规划。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

1986年1月,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

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立场鲜明:“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碧海银滩也是无价之宝。

从1699平方公里陆域,到333平方公里海域,厦门奏响激荡人心的“绿色变奏曲”。

一片海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绘就人海和谐生动画卷

海风吹拂,绿树摇曳。厦门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根系深扎于滩涂的“海洋卫士”红树林,在海天之间呈现美丽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时说,‘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听到这话,我心情无比激动!”大片红树林旁,厦门大学教授卢昌义兴奋地说。

卢昌义深耕红树林研究与保护已有40多年,“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起步早,我是这项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

发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卢昌义向记者展示两张珍贵票据,“1986年10月,收到4000元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经费;1987年10月,收到6000元红树林引种驯化研究经费。那两年厦门市林业局给厦门大学拨了两笔款,用于开展红树林保护课题研究。”

“1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认识到红树林的巨大价值,亲自抓红树林保护,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也下了大力气。”卢昌义说。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取得开创性成果。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实施。在下潭尾,85公顷红树林重现海滩。

红树林守护海洋,厦门人守护红树林。全市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海岸带生态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

行走厦门,一幕幕为万物谋和谐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快看!白海豚白海豚!”乘船前往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的途中,记者与中华白海豚不期而遇。

几头中华白海豚畅游水中,不时跃出海面呼吸……现场见证“城在海上,豚在城中”美好景象,人们不由得欢呼雀跃,赶忙拍摄、记录。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省长期间,对厦门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并要求厦门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2000年以来,厦门市建立了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面积达7588公顷。”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说。

中华白海豚喜欢在江河入海口的海湾栖息繁衍,而这里正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保护难度很大。出台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逐步提升,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如今的80多头。

“海洋生态环境好不好,中华白海豚是指示性物种之一,厦门是全国少有的可以在城区海域经常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说。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典型的海湾型城市。

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难题,往往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厦门,如何破题求解,促进人海和谐?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厦门调研,从全局视野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城市发展新天地豁然打开。156平方公里的岛内面积,曾束缚厦门发展步伐;跨越海湾,则是10倍之多的广阔天地。厦门开启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全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重构,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构建起来。

大力保护沙、石、林等自然资源,让山上绿起来。

昔日的厦门,一些地方乱采乱砍滥伐,一些山峰变成了“瘌痢头”,沙滩滩底裸露。习近平同志迅速作出部署,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一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卫战由此打响。1986年,厦门市政府颁布《厦门市沙、石、土资源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此后,对裸露山体、海岛及森林等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全岛实行“封山育林”,关闭所有砂石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100%。

持续推进陆海统筹、源头治理,让溪流净起来。

同安区埭头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淙淙溪水汇入同安湾。

埭头溪一度污染严重。同安区采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河道全部清淤、建设湿地公园等举措,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昔日的黑臭河,如今成了市民群众亲水乐水的好地方,去年全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厦门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域治理农村污水,大幅减少陆源入海污染物。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实现“四个100%达标”,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9.3%。

锚定“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目标,让海湾美起来。

碧波荡漾的马銮湾畔,市民或散步健身,或观鸟拍照,乐在其中。过去,马銮湾大量水域被围占改造成虾池鱼塘,水质恶化发黑。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打下来,马銮湾海水的颜色,从“好像可乐”变成了“透亮雪碧”。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现在争相飞到马銮湾过冬。”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郭强,举起相机拍个不停。海湾清淤而成的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是他的“追鸟”首选地。

湾区较多、“湾中有湾”的厦门,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因地制宜,“一湾一策”。2002年以来,相继开展海沧湾、五缘湾、杏林湾、同安湾、马銮湾等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实施海堤开口清淤整治,重构红树林岸线,修复沙滩,构建优美海湾人居环境。

完善海上环卫机制清理海漂垃圾,让海面靓起来。

“海上美容师,守护厦门蓝”——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墙上标语格外醒目。“巡查海域变大了,打捞的垃圾量却在逐年递减。”刘五店作业队队长杨海山说。

厦门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和减少海岸溪流垃圾入海保洁机制,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已连续两年保持全省最低。

山青,水绿,湾蓝,海净。

山海之变,源自思想指引。

对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长远谋划,对城市海洋生态的大力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

1988年,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36年来,厦门市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上累计投入1056亿元,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示范引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动证明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说。

一座城

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2017年9月,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在厦门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开幕式上这样称赞厦门:

“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示范引领下,牢记“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殷切嘱托,厦门持之以恒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不断绘写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图景。

打造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园林式景观,院落式研发楼,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鸟儿游弋……地处厦门岛东部海滨的厦门软件园(二期),有一个别称:“软件花园”。

20年前,这里曾是采石场,山体挖空殆尽。2004年,厦门下决心进行治理及开发,同时明确:决不搞卖地卖房的“一锤子买卖”。“我们耐心培育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业的高科技园区。”厦门软件行业协会会长徐春航说。

如今,软件园(二期)集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相关企业3600余家,产业人口超6.7万。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链产值已超千亿元。

20多年来,厦门在狠下功夫提升本岛的同时,全力推进岛外新城建设,探索“产业导入、产城融合”新路径,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人气、商气”全面提升。

同安新城,怀拥同安湾。以“科学湾区、未来之城”为定位,这里成为厦门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之一。

2006年,厦门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清淤2.2亿立方米,海域水体交换能力提升三成。环东海域滨海旅游浪漫线上,金黄沙滩、翠绿椰林与七彩跑道相映生辉。

“这里不仅有碧海蓝天的自然生态,还有高科技产业体系的产业生态。”首批入驻同安新城的哈时代农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稳勇说。这家企业研发出智慧农业驾驶舱,已实现量产。

“生态”逐渐变“业态”。同安新城注册企业已有近2000家,2023年产值超300亿元。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生态型海湾新城拔节生长。

碧海银滩越建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四成,旅游和会展产业、新能源产业高速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三成……厦门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打造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密林郁郁葱葱,茶园层层叠叠,清澈的九龙溪穿村而过……云雾深处的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是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

“如今村里的好日子,当年想都不敢想。”谈变化、话发展,军营村党总支书记高泉伟感慨道。军营村曾是贫困山村。20世纪80年代,为了炒制茶叶、发展经济,村民们曾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1986年4月和1997年7月,习近平同志两上高山村,深入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

如今,山上的“帽子”戴起来了。“既要种茶种果,也要抓好森林绿化。”高泉伟说,“现在全村公益林面积已有4100多亩,2000年以来,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下提升到79%以上。”

山下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军营村经生态化改造的茶园达到6500余亩,高山乌龙茶沁人心脾。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

牢记谆谆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建设与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百姓富、生态美,绿富双赢,高山村从穷乡变成富壤。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厦门的“经济产值”和“生态颜值”同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厚植。

细规划,画出全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一张蓝图”,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山水格局中,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

定红线,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04平方公里,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

谋创新,入海排放口整治、海上环卫机制等一系列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美全域,厦门东南部海域、鼓浪屿、筼筜湖,分别获评国家美丽海湾、和美海岛、美丽河湖,生态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碧海银滩、清水绿岸、蓝天白云”,成了厦门这座城市的金色名片。

“城,所以盛民也。”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今日厦门,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宜业宜居宜游之城。

2017年,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十年前,岛上一度有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还有渔民砍了树木当柴烧。

习近平同志将这个小岛视为“国之瑰宝”,1986年专门拨出30万元整修历史建筑八卦楼。他动情地说:“在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进行全岛保护,包括岛上的一草一木与历史人文资源。今天,“国之瑰宝”焕发璀璨光芒。

对历史负责,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

2022年,为避让一株137年树龄的古榕树,厦门跨岛地铁3号线建设过程中,对厦大南门站专门调整设计,工地围挡凹进去一大块。这一幕被网友拍照上网,引发热议。

“它已经在这里100多年了,几年前线路规划之初我们就一致决定:地铁建设要为古榕树让路。”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的回应,让网友纷纷点赞。

“望得见山、看得见海、记得住乡愁,生活在厦门这座海上花园之城,幸福感满满。”思明区沙坡尾社区党委书记许长忠说。

今日厦门,每万人拥有城市建成区绿道1.66公里,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成总里程289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全市沙滩面积增至240万平方米。

干事创业的热土,生态涵养的绿地,百姓安居的家园。新时代厦门,奋进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道上。

一条路

厦门实践舒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图景,为世界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提供生动范例

站在岛外集美区“十里长堤”入口处,眺望一湾之隔的厦门岛,“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更加真切。

1955年,厦门第一条跨海长堤高集海堤建成,成为上世纪90年代之前厦门岛对外交通的唯一通道。此后,高集海堤与集杏海堤相连为“十里长堤”。

然而,老式海堤阻断了海水交流,导致海域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起,厦门启动海堤开口改造、海域清淤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拆除大嶝海堤、钟宅海堤等,完成高集海堤、集杏海堤、马銮海堤开口改造,累计清淤约1.7亿立方米。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海堤的变迁,正是厦门人海和谐之路的生动缩影。

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厦门市不断践行、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这是一条坚持人民至上之路。

厦门岛东北部五缘湾,人们在8公里环湾步道上跑步运动,在99公顷湿地公园欣赏自然之美,在帆船上与大海亲密接触。

20多年前,五缘湾片区治理开发之初,一种意见是要将这片土地收储作为建设用地。何去何从?厦门市充分倾听市民和专家意见,调整开发利用规划,保留价值百亿元的海域和地块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成亲海休闲生态空间,吸引3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

“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滨海土地留给人民,保护海洋,造福于民。”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对当年五缘湾片区治理开发的过程历历在目。

治理筼筜湖,回应“何时不再黑臭”的群众呼声;修复观音山沙滩,强调“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新优势。

现在,筼筜湖有了“市民湖长”,退休教师陈亚进穿上志愿服务队的“蓝马甲”,巡湖护湖。马銮湾生态三岛上,市民们积极参与“树木认建”,增绿护蓝。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成为行动者。

这是一条坚持久久为功之路。

1988年,“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明确“20字方针”,至1999年,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完成;

随即,以“清淤整治,截留新增污水”等为目标,三期工程接续推进;

2009年到2016年,四期工程紧锣密鼓,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目标;

2017年至今,旨在“控制雨天溢流污染,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的五期工程,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厦门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创新治理方法,治标更治本,鹭岛旧貌换新颜。

这是一条坚持依法治理之路。

在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中,“依法治湖”居于首位。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厦门实践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

从海域管理使用规定,到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再到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厦门相继制定实施10多部涉海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等10余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这是一条坚持系统治理之路。

从湖到湾,从湾到海,从海域到流域,从流域到全域……每一个厦门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案例中,都有“综合”“协同”“统筹”“整体”等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厦门实践表明,只有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才能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余兴光说。

这是一条坚持科学治理之路。

五缘湾曾是晒盐场、养殖场、垃圾场,怎样科学整治修复?

“五缘湾片区虽然环境差,但生态基底较好。经过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在整治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生态肌理,以及大量原生动植物、沼泽滩涂等自然生态资源。”湖里区副区长王达说,为了保护500多棵原生朴树,建设过程中特意改变了天圆大桥的线型,“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这片树木,还有树林里的鸟类、昆虫、土壤等生态要素。”

科学治理,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滩则滩,宜海则海。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开始,厦门就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的智库作用。厦门市海洋专家组1996年成立,持续为解决重大海洋生态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时光荏苒,鹭岛蝶变。

“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画厦门,实至名归。厦门国际海洋周已连续18年举办,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曾两次到访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他高度肯定厦门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的平衡,期待厦门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治理理论体系,内含着‘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等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思想,经过36年的时间沉淀和实践检验,越发显现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说,“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我们更有责任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勇担重任、勇于探索,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厦门之窗,向世界展现一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之路。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指导推动,在于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表示,“厦门实践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经验,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先行示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再谱新篇,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再立新功,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再上台阶,伴海而生、向海而荣的厦门,勇立潮头,勇毅前行。

(本报记者刘毅、常钦、于洋、张晔、钟自炜、刘晓宇)

上一条: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下一条: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