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政务要闻>>中国要闻>>正文
分享到:

总书记把情义看得像山一样重

时间:2018年02月23日 08:45   来源:人民网   阅读:

陕北高原年味浓,家家户户贴上红色的春联、炸起金黄的年糕,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山山峁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如今,离开梁家河40多年了,他依然能一见面就叫出乡亲们的小名——随娃、黑子、铁锁……回忆起和总书记交往的点点滴滴,乡亲们说:“近平从来没有忘了我们,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重情重义”,记者循着总书记的足迹采访下来,在他当年读书的校园、在他当年插队的村子、在他当年工作的县城、在他考察调研过的地方,甚至走出国门,都频频听到这个词。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心里不仅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也始终惦念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乡亲。

  梁家河村民石春阳——

  “他总是办群众最需要的事”

  【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和梁家河村民石春阳结下了深厚友谊。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又担任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他说,总书记留下的无价财富里,有一份财富叫“情义”。】

  “乡亲们和他可亲啦,常会念起他。”石春阳端坐沙发,身后墙上挂着总书记2015年2月来梁家河时的几幅照片,炕头烧得热乎,水在炉上沸腾,小猫在脚边依偎。

  窗外,正经历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1969年1月,下乡知青习近平来到陕北革命老区,来到这个小山村。那时的陕北,家家住在土窑洞,面朝黄土背朝天。“习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就给贫穷的村子带来了生机。”他带领村民修了陕西第一座沼气池,打了灌溉井,办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至今村口最大一块淤地坝,还是近平当年带着我们整的。”

  石春阳说,总书记给村里留下的设施今天还在用。他总是办群众最需要的事,还留下了一份40多年的情义,暖了全村人的心。

  “近平把情义看得像山一样重。”石春阳说。村民吕侯生的腿因为修窑洞被砸了,习近平收到信,随信寄去500元钱路费,接吕侯生到福建去治病。“不仅救了他一条腿,也救了他一个家。”习近平当年和村民张卫庞一个大锅里吃饭,临走前送给他一个自己十分珍视、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2015年2月,近平回梁家河时听说张卫庞种果树,还专门去了一趟山上果园看他。”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支书的担子压到了石春阳的肩上。“每次见面或写信,近平都会询问村里的近况,村里的发展,他始终惦记着,心里有本账。”这些年,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煤油灯变成了电灯、糠团子变成了白面馍馍、窑洞变成了楼房……说起梁家河变化,石春阳喜不自禁,他家的窑洞也挂上了“春阳农家院”的门牌:“梁家河现在名气响了,办起了不少农家乐,果树也创出了品牌,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贾大山之子贾永辉——

  “他紧握我父亲的手流下了泪水”

  【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遇到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作家贾大山,工作之余两人经常促膝长谈。离开正定后,贾大山患病,习近平多次探望。贾大山去世后,习近平撰写《忆大山》一文,深情回忆交往中的感人细节。】

  “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

  20年来,《忆大山》一文,贾大山之子贾永辉含泪读了无数遍,每一个字句都能背出来。父亲生前的朋友里,这位常来家里聊天的“书记叔叔”,让他印象最深也最感动。

  1982年早春,习近平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那时候,贾大山在县文化馆工作。第一次见面临别时,贾大山拉着习近平的手久久不愿放开:“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坐坐。”

  “此后几年里,有时‘书记叔叔’到我家来,有时父亲到他那儿去。第二天总会听父亲说起,昨晚又和叔叔聊到了凌晨。”贾永辉童年记忆里,书记叔叔习近平“每次一个人步行前来,一点领导架子都没有”,“冬天总是一身褪了色的衣裳”。

  “父亲说起习叔叔,常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夸他有思路,敢负责,为正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在我们全家眼里,他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好领导。”贾永辉说。1996年,贾大山病重,到北京住院治疗。习近平趁在北京学习的机会抽空去探病。“病床上的父亲看到习叔叔,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

  快过年时,贾大山出院回到正定。“正月初三,没想到习叔叔又专程到家里看望父亲。他紧握我父亲的手流下了泪水。那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10多天后父亲就去世了。”

  每每忆起习近平和父亲的友谊,贾永辉总是既感动又崇敬:“习叔叔说父亲是他‘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从他们两人的友情延续中,我看到了党和群众的骨肉深情,看到了党的领袖的高尚品德和人性光辉。”

  八一学校退休教师陈仲韩——

  “他能记住每一位老师的名字”

  【习近平在北京八一学校读书期间,陈仲韩担任他的副班主任。离开校园至今,习近平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惦念着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们。陈仲韩老师感叹:“他的感恩之情不仅浓厚而且持久,师生情谊一直在他心中。”】

  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大门,琅琅书声唤回了年少时的记忆。在学校,他见到当年教过自己的几位老师。陈仲韩深情回忆说:“教书那会我们正青春,如今都迈进了古稀之年。习近平亲切地和我们握手、聊天,他和每一位老师讲话都不一样,能记住每一位老师的名字、特点和往事。他的脑子就是一个计算机啊,存储量相当大!”

  “那天见面,我说,希望你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各方面取得更大发展。他说,谢谢你的嘱托,我记在心里。听了‘嘱托’两个字,我很感动。”

  参观校史展时,习近平在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学校全景图前驻足良久,老校门、老操场、老宿舍,他清晰如昨、一一道来。他深厚的母校情结,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陈仲韩说:“当年在学校时,他是一个稳重有想法的男孩,喜欢运动,尤其喜欢踢球。这么多年来他和老师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过去每年都会给我们寄贺卡。”

  “第一次来我家,还是他在梁家河插队时。那时我家住平房。我们聊往事,聊梁家河,也聊了很多书籍。”陈仲韩说,“后来我去福州看过他。一点架子都没有,一口一个陈老师。他当时的班主任名叫齐荣先,退休后生病时,习近平也曾去看望过。”

  焦裕禄之女焦守云——

  “他一进门就说来走亲戚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多年来,习近平常常提起焦裕禄,要求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镜。说起在兰考与总书记的两次见面,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记忆犹新。】

  2009年,在兰考的家中,焦守云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一进门,他就说,‘今天,我是来走亲戚的’。入座后,他一一喊出了我们的名字。”焦守云还清楚地记得握手时的细节:“他风趣地说,‘你上过天安门,见过毛主席,还扎个小歪辫’。那天,大家不知不觉聊了很多。”

  半个世纪,焦裕禄的名字一直牢记在习近平心中,成为他素未谋面的老师和楷模。1966年,他上初中一年级,第一次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受到深深震撼”。后来无论上山下乡,还是入学入伍,习近平一直十分推崇焦裕禄精神。1990年,他在福州工作时,还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诗词言志,这字字句句中真切体现了习近平的远大志向、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

  2014年初,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习近平选择了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作为联系点。3月,总书记到了兰考,他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跟第一次在家聊家常不同,总书记的第二次接见,让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焦守云说,“当时我介绍,省里拍了一部关于焦裕禄的纪录片。总书记转头叮嘱随行同志,纪录片可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

  “这么多年,我陪父亲走遍了中国。”做宣讲、拍电视,年过花甲的焦守云一直把宣传焦裕禄精神作为责任,她的儿子余音参与创作的音乐剧《焦裕禄》也在去年上演。“总书记浓烈的‘焦裕禄情结’,是共产党人肩上有责、心中有民的生动诠释。我们会把父亲留下来的家风家教传承下去。”

  老挝同学宋玛·奔舍那——

  “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人民的爱戴”

  【他们是老挝革命前辈贵宁·奔舍那的后人。中国在他们最困难的日子里伸出了温暖的手。生活在“第二故乡”中国,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在八一学校读书时也结交了习近平等中国同学。】

  “见面前大家商量好了,待会儿要控制好情绪。但一见习主席,却都激动得哭了,我们真的很想念他,也有很多感动和感慨。”去年11月14日,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宋玛·奔舍那和他的兄弟姐妹,再次见到习近平主席:“盼他来盼了7年!”

  7年前那次见面,是习近平到访老挝时的特意安排。而这一次,习近平同样叮嘱要在访问行程里挤时间和老朋友见个面。“奔舍那家族常聚在一起聊中国、聊习主席。”宋玛说,“一个伟大国家的世界级领导人,百忙之中不忘老朋友,习主席真是重情重义。”

  “男孩子穿的是古铜色灯芯绒衣服,大姐你们穿的还是民族传统的筒裙。”“你们当年住在金鱼胡同3号,一些同学老要跑到你们小灶探头探脑,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见面时,习近平的记忆力让他们惊叹,也让他们为这份情谊感动落泪。

  “实际上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早就形成了,当年你们到中国来,就是命运共同体。”宋玛念念不忘习主席见面时的这句话,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千:“我们兄弟姐妹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在中国的学习和教育。老中关系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离不开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和呵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会努力为老中友谊发展、命运与共尽一份力。”

  “习主席领导中国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宋玛深有感触地说,“他不仅是一位有勇气、有智慧的领袖,也是一位有人情味、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领导人。这样的人是有魅力的,一定会受到人民的爱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3日 01 版)

上一条:从《共产党宣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一条: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