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广元朝天区召开扶贫重点县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现场会,是继4月份在仁寿县召开百万人口大县助农增收现场会之后,分类区召开的第二个助农增收现场会。会议主题是交流扶贫重点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进一步强化扶贫重点县助农增收工作。
这次会议参观了朝天区中子现代林业核桃产业示范园区、曾家山现代农业(土鸡)示范园区、严大姐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示范基地、曾家山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山峰村产村一体示范点等现场。参观现场基本涵盖了扶贫重点县发展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的主要门类,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朝天区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发展核桃、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土鸡、乡村旅游,以及今天未去现场参观的食用菌、蚕桑等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工作很有成效,值得学习借鉴。
刚才,广元马华书记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朝天区委领导作了发言,史哈副省长就扶贫重点县培育特色经济助农增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这里,我再强调五点:
一、认真落实“两个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5月23日来川视察时要求“把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东明书记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三农”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消除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两个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了扶贫重点县助农增收的工作要求。
从全省来看,过去五年农民收入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7%。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873元,增长14.2%。尽管近五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差的绝对值却一直在扩大。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必须坚定地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要求,消除全省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缩小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尤其重大。扶贫重点县作为全省农民增收的薄弱区域,一定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领会省委提出“两个重中之重”工作要求的现实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加大力度,创新举措,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把助农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东明书记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强调:“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并明确要求贫困地区要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我省扶贫攻坚重点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今天参加会议的是民族地区以外的扶贫重点县,主要包括秦巴、乌蒙两大片区9市41县(市、区),乡村人口2462万人,占全省的37%。这一区域,是我省民族地区以外贫困面大、人口集中、发展现状最为落后的区域,也是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
经过十年扶贫攻坚,这些地区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农民致富能力增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基数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与全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2年,41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628.7元,低于全省372元。特别是一些边远县区,农民收入差距更大。尽管扶贫重点县人口在全省占比不大,但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助农增收工作责任更重、压力很大,扶贫重点县党委、政府对此务必要有清醒认识。要从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切实把助农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尽快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三、准确把握助农增收的现实条件
扶贫重点县助农增收主要有四个难点:一是基础条件落后。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严重。二是产业发展滞后。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但缺规模、缺品牌、缺精深加工与市场信息。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不高。三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掌握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开辟增收新途径的能力不强。四是贫困人口多。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的60%,而且贫困程度较深,增收难度很大。
同时要看到,扶贫重点县农民增收潜力很大。从资源看,多属山地和深丘地带,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特色产品多,文化积淀厚,开发潜力大。特别要做好现代林业和林下经济这篇大文章。从产业看,特色林果、特色蔬菜、特色养殖、中药材、茶叶等都有很好的基础。从政策看,国家和省上支持项目多,资金投入大,机遇十分难得。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真抓实干,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助农增收
总体要求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整合项目资金,壮大特色产业。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所在。像朝天区这样,选准一两个特色产业,下定决心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做出市场、做出竞争力。要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林业和林下经济,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新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重大项目有机结合,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要突出抓好转移就业。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定不能放松。要围绕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依托新型城镇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家庭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两手抓、两增长”。要突出抓好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推广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探索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确权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和模式,多方面、多渠道实现助农增收。
五、以更大干劲抓好工作落实
省委、省政府加大助农增收工作力度。今年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已经印发,前几天我们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专题安排,贫困地区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农民增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安排、亲自调研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采取更实的措施。针对培育增收支柱产业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具体的措施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产业壮大让农民增收有支撑、有载体、有来源。要安排更多的投入。全面落实扶贫攻坚政策,支持以县为平台整合项目资金,培育增收支撑产业。完善对口定点帮扶长效机制,鼓励贫困地区与先进地区联建产业园区,合作开发资源,为农民增收拓展空间。省直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加大对扶贫重点县助农增收工作的支持力度,齐心协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确保实现全省农民增收目标,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