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广元市朝天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专管别人的“家务事”。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到夫妻离婚、孩子抚养的家庭大事,都要经过他们的“法眼”。
这支队伍就是朝天区人民法院羊木法庭的家事法庭。近年来,该法庭始终秉承“案结只是逗号,事了仅是分号,人和民安才是完美的句号”的办案理念,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年均结案240件左右,调撤率75%以上,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
法官巧断家务事

羊木法庭庭长汪叶介绍家事法庭情况 刘旭 摄
“法官,我要离婚。”这样的情景隔三差五的就在羊木法庭上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像离婚这样的案件在我们这里占比达80%。”庭长汪叶说。
如何化解矛盾,巧断家务事?走进家事法庭办公室,桌上的“父亲”“母亲”“儿女”等当事人名牌让严肃的离婚氛围缓和许多;一旁的调解室里的陈设处处温馨,清新的桌布上面摆放绿植,墙面上的画面充满爱心,调解室就像家里的客厅。
“首先要以温情打动人,尽量修复破碎的关系,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汪叶说,2015年,羊木法庭设立家事法庭,积极构筑家事审判新格局,建立妇女儿童维权中心,突出对涉妇女儿童权益类案件联动联调和联合宣传;设立“心理咨询室”,运用专业心理干预方法“对症下药”;建立家事纠纷法律服务中心,推动司法服务人员参与到法院家事纠纷调解、送达、听证等工作中……
作为川北地区第一个家事法庭,法庭的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都为女性,她们处理家事案件,更容易让当事人打开心扉。据悉,该法庭自承办全院家事案件以来,所审结的1400余件家事纠纷案件,无一件因处理不当诱发更大的矛盾。
用心念好“和字诀”

家事法庭里的心里咨询室 刘旭 摄
“汪法官,非常感谢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应该对妻子多加关心和爱护……”汪叶打开微信高兴地向记者展示她与一场离婚案件中当事人马某之间的对话。
今年11月初,马某的妻子王某到羊木法庭起诉离婚,声称马某长期不顾家,感情不和。因为疫情,马某在外地无法回来,为此,羊木法庭通过远程视频开庭、语音调解等审判方式积极与当事人沟通。
“你和你丈夫/妻子是怎么认识的?”“孩子对你们的婚姻是怎样的态度?”……审判之前,一份包含家庭基本信息、原生家庭状态、家庭生活点滴等内容的《离婚前23问》调查问卷对当事人进行了深入了解,唤起了他们对家庭的美好回忆。
“家事虽‘小’,处理起来却不容易。”汪叶说,羊木法庭在家事审判中积极创新举措,如使用《离婚前23问》、背靠背调解、婚姻冷静期等家事审判模式;建立反家暴庇护中心和家事纠纷法律服务中心,构筑起家事审判新格局……
“经过我们一番调解,两口子各自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重修于好。”汪叶介绍,羊木法庭一直坚持巡回审理、就地调解、上门调解等传统办案理念,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0余件。
法治教育入民心

下乡调解
“家事纠纷不能简单地判定论。”汪叶认为,做好家事审判工作,不仅要妥善化解家庭矛盾,还要让当事人及周边群众反思如何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恩爱,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3月,沙河镇金鳌村90岁老人张某某因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儿女长期照顾感到厌烦。无奈,他便寻求法律援助中心帮助,一纸诉状将其六个子女告上法庭。羊木法庭收到该案后,为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教育效果,决定将该赡养案件在金鳌村进行巡回审理。
庭审完后,在场旁听的群众纷纷表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人都会老,当我们成为老年人的时候也希望老有所依,所以,我们要在年轻时就尽好赡养老人的义务,让他们安度晚年。”
近年来,羊木法庭把普法工作融入司法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各领域,不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通过依法公正审判、强化司法公开、延伸审判职能等措施,将司法审判资源转化为法治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该法庭还举办“家事学堂”讲座,定期对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乡镇的妇联主席、涉案的当事人以及周边群众等就如何维护修复夫妻、婆媳和邻里关系等进行讲解和交流,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