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才能把这些豁口还上哟”》追踪二
牛拉车木吊车全上阵 道路开工了

实干加巧干,乡间修路智慧多。图为苏荣满和村民一起用木吊车砌石头
12月12日,天空飘起小雨,但在朝天区蒲家乡的乡间小路上,十几个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这个豁口最快14日可以收尾了。”67岁的山垭村一组组长苏荣满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这个崎岖的山路上,村民们实干加巧干,一个不起眼的“还豁”工程处处体现了民间智慧,牛拉车、木吊车等“老把式”全都用上了。
为了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苏荣满先后找了四家工程队,磨嘴皮,讲感情,最小的那个“豁口”从一万元讲到5000元。尽管村上、乡上承诺总共给5000元的经费,但一时仍未到位。苏荣满说,“时间不等人,先干起来,组里引进了一个养鹅大户,工程车要进来,豁口不补上,工程车很容易压塌路,路塌了,车子进不来产业咋搞啊。”苏荣满垫资1300多元,买了两车河沙和一吨半水泥。12月初,他最为担心的两个较为危险的路段终于动工了。
乡间修路处处都有民间智慧。取石时,村民们就地取材做木耙子,采用牛拉车的“老办法”。砌石时,同样现取现用,两根木材绑上绳索就是简易的木吊车。“大机械上不来,有时候还是咱们的土办法管用。”苏荣满一直在工地上盯着,他告诉记者,这几天,大家都是早上7点开工,晚上要干到快6点才收工。小点的豁口14日可以收尾了,另一个可能还要几天,两个工程总共需要16000元。
11月18日,本报刊发《“啥时候才能把这些豁口还上哟”》,关注了山垭村道路被洪水冲开13个豁口,苏荣满四处筹钱组织乡邻修路的感人事迹。
(记者 江涛 赖琴芳/文 青兴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