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朝天人大网 朝天政府网 朝天政协网 朝天政法 微朝天 书记信箱 朝天电视台 建言献策 在线投稿
要闻 部门 乡镇
图片 视频 发布
工业 农业 城镇
旅游 投资 商务
民生 管理 安全
政治 生态 网信
文学 书画 音乐
体育 摄影 拍客
思想 组织 作风
制度 廉政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文化生活>>网络评论>>正文
分享到:

我能离“群”吗?

时间:2015年11月20日 09:43   来源:人民网   阅读:

微信群终究是一种技术工具,不是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佳载体,它取代不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随着群组过多、信息泛滥,网络空间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思考和感受越来越浅层化,对微信群的利用面临边界问题。遇到狂轰滥炸的微信群、半死不活的“僵尸群”等,没必要过于留恋

该退就坚决退——

网络世界需要“断舍离”

●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被莫名其妙拉到某个群里的经历,但“朋友的朋友”不见得是我们想要结识的朋友。“工作群”与“朋友群”的界限也不能混淆

早上被闹钟叫醒后,王欣欣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微信,数十个微信群的右上方显示着“小红点”——这一夜,大家又没少聊。

王欣欣是广州某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工作5年来,由于要经常去拓展新客户,交际圈越来越广。

“以前大家见面认识总是先递名片,现在成了互加微信。没多长时间,我就被生拉硬拽进了五花八门的微信群,粗略一算竟然有60多个群。”王欣欣说,微信是个人的网络名片,微信群让不熟悉的陌生人也能聊得火热。“工作本来就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应对各色‘群’,再遇上个别较真的群友,那简直不是群聊,完全变成‘群架’了!”

王欣欣说:“虽然设置了群消息免打扰,但只要打开手机,看见微信群右上代表未阅读信息的红点,总得打开吧?如果遇上乘坐飞机或开会,几个小时不看手机,就担心漏掉了重要消息。还有,因为在微信群里的留言2分钟后就不能收回,在群里说什么话,总要小心翼翼,一旦说错话,心理负担特别重。”

在王欣欣看来,微信群数量过度膨胀,主要是因为建群的“门槛”实在不高:且不说同学群、工作群等这些“理由充分”的群,去参加会议很可能临时拉个群,出差到外地也可能建个交流群,有时候甚至是和朋友吃个饭,就被朋友的朋友拉进他的群……群里的人越来越多,但相识相知的很少。

“有人说,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无聊。”王欣欣认为,在微信群里的活跃不应过头,否则会给他人带来烦恼。比如单位群、部门群的建立本是出于工作需要,对这类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没完没了,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跟同事谈论工作情况、向下属询问工作进展甚至分派任务,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压力。还有一些“群友”,喜欢在工作群里谈私事、晒私照,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有人总爱在工作群里撩拨一些不相干的话题,其实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的界限,也会给群里的其他同事产生干扰。“有了单位群、部门群,大家上班在一起,下班回到群里,还是在一起,都‘审美疲劳’了。”

“我就纳闷了,他们有这闲工夫泡微信群,为什么不利用休息时间多陪陪亲友、多享受生活?难道待在微信群里晒着聊着就是他们唯一的乐趣?”王欣欣说。

由于微信群对拉人入群没有特定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当群主、随时建群,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被莫名其妙拉到某个群里的经历。然而,“朋友的朋友”却不见得是我们想要结识的朋友,对这样的群,该不该退出?

最开始,如果退出微信群会在群中提示“×××已经退出了群聊”,碍于面子,很多微信用户不好意思退群。想到有些群实在太烦人,王欣欣还在网上求到攻略,把自己在群里的昵称改成“有人”,这样退群时显示“‘有人’已经退出了群聊”,就显得没那么尴尬。

今年初,微信更新了功能,退群后群内不会显示任何提示,解决了退群者的顾虑。“我马上清理了几十个不太熟悉的群。”王欣欣说。

最近,王欣欣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词叫“断舍离”。这一概念原意为鼓励人们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她立即想到了每天早上数百条消息的微信群。

“网络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带来了各种繁杂的信息压力,也需要‘断舍离’。” 王欣欣说,狂轰滥炸的微信群要坚决退出,半死不活的“僵尸群”也别留恋,“一口气退了几十个群后,我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失落,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不越界不相扰——

群里发声注意别人感受

●微信群有没有用,关键看自己对群里的内容有没有需求,人与人的交情不是刷“存在感”就能刷出来的

说起微信群,在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钟楠真是“既爱又恨”,但如果说要彻底离开微信群,钟楠坦言还下不了决心。

“互联网让我们的交往方式与传统方式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微信群,还会用别的联络群;即使离开了微信,也会有易信、来往、陌陌等其他社交工具,既然已经回不到书信往来的时代,不如顺应技术变化,在微信群中做好甄别和挑选。”

钟楠说:“对于大大小小的工作群,由于涉及工作信息,只要有空,我都会点开未读消息看看聊天记录,而对于其他兴趣群、朋友群,我只是偶尔翻一翻,对不感兴趣的话题一律不‘深聊’。”

“群到底重不重要,关键看自己对微信群里的内容有没有需求。”钟楠说,有些微信群主题性很强,有兴趣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的群可重点关注;有些微信群是临时性的,比如会议群、出差群,一旦会议结束、出差回来,就顺手退出了。

最近,人到中年的北京建筑工程师冯赫被拉进了小学同学群: “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还能和这些同学取得联系,真是太意外了。”冯赫感慨地说,有些同学名字既熟悉又陌生,但说起儿时打闹趣事,又让他重新找回了尘封的记忆。

网上重逢,自然欣喜万分,但冯赫发现,简单地介绍和分享有限的记忆之后,群里就变成了另一番嘈杂景象:晒走路吃饭、上班下班路上见闻的,转载各类心灵鸡汤、说教论道的,还有吐槽论战、卖弄调侃的,同学群很快变了味,总有一些人天天在群里刷存在感。

思虑再三,冯赫没有退群,他主动担当起微信群“管理者”和话题“引导者”的角色:他在群里提出了“不跑题、不越界、不相扰”三项原则,还经常通过私信对“滥发”信息的同学提出善意劝告。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群里虽然热度降了,但话题集中度高了,大家也愿意进群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王水雄认为,微信群是让人因为某个共同的属性而聚集在一起,是对现实关系的转移。微信群能把熟人关系网织得更密,也加快了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在群里说话,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分寸,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回归面对面交流——

控制时间避免沉溺“群”中

●微信群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如果过分依赖网络、热衷发言,忽视了现实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

南京某游戏公司的网页设计人员朱汉文曾是一个典型的“低头族”。上班时间他和电脑形影不离,业余时间他是各个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每天早上给各个群里发天气预报,晚上发当天新闻资讯,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晒’给群友,感觉自己神气得不得了。”朱汉文说。

直到今年“十一”,朱汉文对微信群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当时,朱汉文带家人去泰国旅游。一路上,他忙着把吃穿用住行等旅游信息晒到了各个群里。有一次,因为只顾着发微信而忽略了时间,差点耽误了预订好的行程。

回国后,朱汉文想回忆一下这趟旅游,才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切割得很碎,根本没有体会到旅游之乐,家人也对他整日找WiFi刷屏的行为表示不满。“故事和风景都发在群里,而群里的人好多都没见过面,群友根本无心欣赏,我每天在群里唱独角戏又是为了什么呢?”

“微信群本身是为了拉近距离,但如果过分依赖网络、热衷微信群,忽略了现实关系中的亲朋好友,那就得不偿失了。”朱汉文说,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有所取舍,这次旅行让他意识到,真实生活远比虚拟群里的面子更重要。

不再随意刷朋友圈、不再滥转微友们的微信……朱汉文说,慢慢地,他发现时间比以前多了,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约上好友聚会聊天,生活多姿多彩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串串微信群的文字和图片上。

“无论社交形式怎么变,人总是需要独处时间。”王水雄说,微信群里的消息庞杂而零碎,一些图片感知类、调侃吐槽类的东西更易传播,而有深度的、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则难以实现。如果要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对专业的深度研究,微信和微信群并不是最合适的载体。

那么,该如何处理虚拟网络社交和现实往来的关系?王水雄认为,微信群终究是一种技术工具,取代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交流。随着群组过多、信息泛滥,网络空间里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思考和感受越来越浅层化,对微信群的利用也面临边界问题,过度使用就会造成与现实脱节。为平衡个人空间和群组喧嚣的关系,建议尽量控制上“群”时间,适度使用微信群,不要沉溺其中。(记者 成 慧)

延伸阅读

专家“号脉”——

微信群依赖症能否克服

■电话的即时沟通效率更高

离开微信群,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对媒介和信息的依赖。不用微信,打个电话,或许会发现电话即时沟通效率更高;不用微信,面对面交谈,会发现彼此之间更亲近了。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张志安

■交流信息不只靠虚拟网络

沟通情感不能只靠虚拟社交网络。有研究表明,信息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由此可见,面对面促膝而谈的表情动作,对于提升沟通效果来说是多么重要。

——中国民航大学心理学教师 鲁春晓

■现实交往提高接纳度

过分沉溺社交网络,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归根到底是“虚荣心”在作祟。对待社交网络需要保持良好心态,更加积极平和地融入社会。通过加强现实中的交往,逐步满足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等心理需要。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郝新民

■完成工作,尽快回归

避免微信群的困惑,首先要明确使用微信群的需要,假若是工作需要,工作完成后应尽快回归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若是兴趣交流需要的,达到身心满足后应“见好就收”。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春河

(尚 茂整理)

上一条: 脱贫: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
下一条:“最艰巨任务”能完成吗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门图文
 热点新闻

广元市朝天区融媒体中心  电话:0839-8621937  邮编:628012
举报邮箱:gyctrm@126.com   举报电话:0839-8625602   
蜀ICP备13022682号-1  川公网安备51081202000021